一、声音传输系统
申请号:CN200910147593.3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姜开利 | 肖林 | 陈卓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声音传输系统,其包括:一声电转换装置,该声电转换装置将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一电波转换装置,该电波转换装置与该声电转换装置电连接,该电波转换装置将声电转换装置产生的电信号转换为电磁波信号;以及一发声元件,其中,该发声元件包括一碳纳米管结构,该碳纳米管结构与一介质接触,该电波转换装置传递电磁波信号至该碳纳米管结构,使该碳纳米管结构通过吸收该电磁波信号发热,从而加热该介质发出声波。
二、发声装置
申请号:CN200810067728.0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姜开利 | 肖林 | 陈卓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声装置,其包括一电磁波信号输入装置以及一发声元件。该发声元件与该电磁波信号输入装置间隔设置。其中,该发声元件包括至少一层碳纳米管薄膜,该碳纳米管薄膜包括多个相互平行的碳纳米管,该电磁波信号输入装置传递电磁波信号至该碳纳米管薄膜,使该碳纳米管薄膜通过吸收该电磁波信号发热,从而加热气体介质发出声波。
三、发声装置
申请号:CN200810067729.5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姜开利 | 肖林 | 陈卓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声装置,其包括一电磁波信号输入装置以及一发声元件。该发声元件与该电磁波信号输入装置间隔设置。其中,所述发声元件包括一碳纳米管薄膜,该碳纳米管薄膜包括多个相互缠绕的碳纳米管,该电磁波信号输入装置传递电磁波信号至该碳纳米管薄膜,使该碳纳米管薄膜通过吸收该电磁波信号发热,从而加热气体介质发出声波。
四、发声装置及发声元件
申请号:CN200910149175.8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姜开利 | 肖林 | 陈卓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声装置,其包括:一电磁波信号输入装置;以及一发声元件;其中,该发声元件包括至少一碳纳米管膜,该碳纳米管膜包括多个择优取向排列的碳纳米管,该碳纳米管膜与一介质接触,该电磁波信号输入装置传递电磁波信号至该碳纳米管膜,使该碳纳米管膜通过吸收该电磁波信号发热,从而加热介质发出声波。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发声元件。
五、音箱
申请号:CN200810142020.7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姜开利 | 肖林 | 陈卓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音箱,其包括:一箱体;以及至少一扬声器,该扬声器设置于箱体内部,其中:至少一扬声器包括一碳纳米管结构,所述碳纳米管结构将音频电信号转换为热能,从而加热周围气体介质发出声波。
六、耳机
申请号:CN200810216494.1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姜开利 | 肖林 | 陈卓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耳机,其包括:至少一壳体;以及至少一扬声器,该扬声器设置于壳体内部;其中:所述至少一扬声器包括一碳纳米管结构。所述耳机结构简单,无需振动膜,有利于降低成本,并可在无磁条件下工作。所述耳机的发声频率范围较宽,发声效果较好。
七、扬声器系统
申请号:CN200910105808.5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姜开利 | 肖林 | 陈卓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扬声器系统,其包括:一扬声器;以及一功率放大器,该功率放大器将接收的音频电信号功率放大为放大电压信号,并驱动该扬声器发声;其中:该扬声器包括一热致发声元件以及至少两个电极间隔设置并与该热致发声元件电连接,该至少两个电极将放大电压信号输入至该热致发声元件中。该扬声器系统应用于电声转换领域,结构简单,可在无磁的条件下工作,并具有较宽的发声频率范围及较高的发声强度。
八、发声装置
申请号:CN200810067905.5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姜开利 | 肖林 | 陈卓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声装置,其包括:一信号输入装置;以及一发声元件,该发声元件与所述信号输入装置的两端电连接;其中,所述发声元件至少部分设置在一支撑结构表面,该发声元件包括至少一层碳纳米管薄膜,该碳纳米管薄膜包括多个相互平行的碳纳米管,所述信号输入装置输入电信号给该发声元件,通过该发声元件加热周围气体介质发出声波。所述发声装置可用于耳机、音箱、收音机等可发声的装置中。
九、发声装置
申请号:CN200810067907.4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姜开利 | 肖林 | 陈卓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声装置,其包括:一信号输入装置;以及一发声元件,该发声元件与所述信号输入装置的两端电连接;其中,所述发声元件至少部分设置在一支撑结构表面,该发声元件为一碳纳米管薄膜,该碳纳米管薄膜包括多个相互缠绕的碳纳米管,所述信号输入装置输入电信号给该碳纳米管薄膜,通过该碳纳米管薄膜加热周围气体介质发出声波。所述发声装置可用于耳机、音箱、收音机等可发声的装置中。
十、发声装置
申请号:CN200910139278.6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姜开利 | 肖林 | 陈卓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声装置,其包括:一发声元件;以及一信号输入装置,用于输出电信号至该发声元件;其中,该发声装置包括一支撑结构,所述发声元件至少部分通过该支撑结构支撑,该发声元件包括至少一层碳纳米管膜,该碳纳米管膜包括多个首尾相连的碳纳米管,该碳纳米管膜用于接收所述信号输入装置输出的电信号发出相应声波。所述发声装置可用于耳机、音箱、收音机等可发声的装置中。
十一、发声装置
申请号:CN200910139280.3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姜开利 | 肖林 | 陈卓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声装置,其包括:一发声元件;以及一信号输入装置,用于输出电信号至该发声元件;其中,该发声装置包括一支撑结构,该发声元件至少部分通过该支撑结构支撑,该发声元件包括一碳纳米管结构,该碳纳米管结构用于接收所述信号输入装置输出的电信号发出相应声波。所述发声装置可用于耳机、音箱、收音机等可发声的装置中。
十二、发声装置
申请号:CN200810067589.1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姜开利 | 肖林 | 陈卓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声装置,其包括:一信号输入装置;以及一发声元件,该发声元件与所述信号输入装置的两端电连接;其中,所述发声元件包括至少一层碳纳米管薄膜,该碳纳米管薄膜包括多个相互平行的碳纳米管,所述信号输入装置输入电信号给该发声元件,使该发声元件加热周围气体介质发出声波。所述发声装置可用于耳机、音箱、收音机等可发声的装置中。
十三、发声装置
申请号:CN200810067586.8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姜开利 | 肖林 | 陈卓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声装置,其包括:一信号输入装置;以及一发声元件,该发声元件与所述信号输入装置的两端电连接;其中,所述发声元件为一碳纳米管薄膜,该碳纳米管薄膜包括多个相互缠绕的碳纳米管,所述信号输入装置输入电信号给该碳纳米管薄膜,使该碳纳米管薄膜加热周围气体介质发出声波。所述发声装置可用于耳机、音箱、收音机等可发声的装置中。
十四、发声装置
申请号:CN200910139277.1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姜开利 | 肖林 | 陈卓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声装置,其包括:一发声元件;以及一信号输入装置,用于输出电信号至该发声元件;其中,所述发声元件包括至少一层碳纳米管膜,该碳纳米管膜包括多个首尾相连的碳纳米管,所述发声元件用于接收所述信号输入装置输出的电信号发出相应声波。所述发声装置可用于耳机、音箱、收音机等可发声的装置中。
十五、柔性发声装置及发声旗帜
申请号:CN200810216492.2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姜开利 | 冯辰 | 肖林 | 陈卓 | 刘亮 | 范守善 | 李群庆 | 潜力
摘要:一种柔性发声装置,其包括:一发声元件;以及一支撑体,所述发声元件设置于所述支撑体的表面;其中,该支撑体为一柔性支撑体,该发声元件包括一碳纳米管结构。该柔性发声装置可任意改变形状,应用范围广。一种应用柔性发声装置的发声旗帜,其包括:一旗杆;以及,一旗面,所述旗面连接于旗杆上;其中,所述旗面为一柔性发声装置,该柔性发声装置中的发声元件包括一碳纳米管结构。
十六、发声照明装置
申请号:CN200810216493.7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姜开利 | 冯辰 | 肖林 | 陈卓 | 刘亮 | 范守善 | 李群庆 | 潜力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声照明装置,其包括:一光源;以及至少一发声元件,该发声元件设置于该光源附近,其中:所述至少一发声元件包括一碳纳米管结构。该发声照明装置结构简单,可在无磁的条件下工作。
十七、超声发声器
申请号:CN200810218191.3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姜开利 | 杨远超 | 陈卓 | 肖林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超声发声器,其包括一发声元件以及一信号输入装置。其中,所述发声元件包括一碳纳米管结构,所述碳纳米管结构与一液态介质接触,所述信号输入装置输入信号到该碳纳米管结构,使该碳纳米管结构周围的液态介质密度发生变化,进而发出超声波。
十八、发声装置
申请号:CN200810218232.9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姜开利 | 杨远超 | 陈卓 | 肖林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声装置,其包括一信号输入装置及一发声元件。所述发声元件与所述信号输入装置电连接。所述发声元件包括一碳纳米管结构,所述碳纳米管结构至少一表面与一液态介质接触。所述信号输入装置输入信号给该碳纳米管结构,使该碳纳米管结构改变所述液态介质的密度而发出声波。
十九、发声装置
申请号:CN200810218230.X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姜开利 | 杨远超 | 陈卓 | 肖林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声装置,其包括一发声元件及一信号输入装置,其中,该发声元件包括至少一碳纳米管线状结构,所述信号输入装置输入信号给该至少一碳纳米管线状结构,使该至少一碳纳米管线状结构改变周围介质的密度发出声波。所述发声装置可用于耳机、音箱、收音机等可发声的装置中。
二十、热致发声装置
申请号:CN200910105811.7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冯辰 | 姜开利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热致发声装置,其包括:一热致发声元件;以及一信号输入装置,该信号输入装置用于将音频电信号输入至该热致发声元件中,其中:该热致发声元件包括一支撑结构及形成于该支撑结构表面的至少一层导电材料,该支撑结构包括多个纳米级材料。
二十一、热致发声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申请号:CN200910109570.3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刘亮 | 陈卓 | 刘锴 | 冯辰 | 姜开利 | 范守善
摘要:一种热致发声装置,其包括:一信号输入装置以及一发声元件,该发声元件包括一金属膜,且该金属膜与所述信号输入装置电连接;其中,该发声元件进一步包括一基体及设置于该基体的多个微结构,所述金属膜设置于所述多个微结构且通过该多个微结构与所述基体悬空设置,所述信号输入装置输入电信号给该金属膜,并通过该金属膜加热周围气体介质发出声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上述热致发声装置的制备方法。由于所述热致发声装置中的金属膜可通过多个微结构与所述基体表面悬空设置,且具有较小的单位面积热容,从而使该金属膜具有较高的发声强度。
二十二、发声装置
申请号:CN200810241985.1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姜开利 | 肖林 | 陈卓 | 冯辰 | 刘亮 | 柳鹏 | 潜力 | 李群庆 | 范守善
摘要:一种发声装置,其包括一基底;至少一第一电极及至少一第二电极,该至少一第一电极和至少一第二电极间隔设置于该基底上;以及一发声元件,该发声元件包括一碳纳米管结构,该碳纳米管结构与该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电连接;其中,所述至少一第一电极和至少一第二电极间隔设置于该发声元件与该基底之间,使该发声元件与该基底之间形成有一间隙。
二十三、声纳系统
申请号:CN200910190416.3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姜开利 | 刘亮 | 冯辰 | 潜力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声纳系统,其包括:至少一发射基阵用于发射声波;至少一接收基阵用于接收声波;以及一电子机柜用于控制所述发射基阵和接收基阵工作,其中,所述发射基阵包括至少一碳纳米管换能器,所述碳纳米管换能器包括:一发声元件,该发声元件包括一碳纳米管结构;以及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电极,且该至少两个电极与所述发声元件电连接。
二十四、发声银幕及使用该发声银幕的放映系统
申请号:CN200910108703.5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姜开利 | 刘亮 | 冯辰 | 潜力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声银幕,该发声银幕对可见光的反射率为5%~50%。该发声银幕包括一幕基,一碳纳米管层设置在所述幕基表面,以及一第一电极和一第二电极间隔设置并与所述碳纳米管层电连接。所述发声银幕能够在显示视频画面的同时播放音频,从而使得使用该发声银幕的放映系统结构简单,无需再额外设置扬声器。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使用该发声银幕的发声系统。
二十五、扬声器
申请号:CN200910110047.2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姜开利 | 刘亮 | 冯辰 | 潜力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扬声器,其包括:一发声元件;以及一第一电极与一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间隔设置,且与所述发声元件电连接;一驱动电路和一连接器,该连接器经由该驱动电路与所述第一电极以及第二电极电连接;其中,所述发声元件包括一碳纳米管结构以及一与该碳纳米管结构复合的绝缘增强体。
二十六、热致发声装置
申请号:CN200910106493.6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姜开利 | 刘亮 | 冯辰 | 潜力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热致发声装置,其包括一热致发声元件,所述热致发声元件铺设并电连接于至少一第一电极及至少一第二电极。一热反射元件间隔设置在所述热致发声元件的一侧,该热反射元件的热发射率对红外光的反射率大于百分之三十。本发明提供的热致发声装置,在所述热致发声元件的一侧设有一热反射元件,使该热致发声元件的热辐射定向发射,能够使设置在该热反射元件背离该热致发声元件的一侧的元件遭受的热辐射减少。
二十七、发声装置
申请号:CN200910189916.5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姜开利 | 刘亮 | 冯辰 | 潜力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热致发声装置,其包括:一热致发声元件、至少一第一电极及至少一第二电极。该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平行间隔设置且与所述热致发声元件电连接。所述热致发声装置还进一步包括一散热装置。该散热装置与所述热致发声元件相对且间隔设置。所述发声装置可用于耳机、音箱、收音机等可发声的装置中。
二十八、热致发声元件的制备方法
申请号:CN201110140260.5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姜开利 | 林晓阳 | 肖林 | 范守善
摘要:一种热致发声元件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提供一金属基体,该金属基体具有一第一表面和与该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在所述金属基体的第一表面生长石墨烯膜;提供一非金属基体,该非金属基体具有一第一表面和与该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将所述金属基体和所述石墨烯膜设置于所述非金属基体的第一表面,所述石墨烯膜位于所述金属基体和所述非金属基体的第一表面之间;至少部分除去所述金属基体;从所述非金属基体的第二表面将所述非金属基体镂空,使所述非金属基体含有多个通孔,所述石墨烯膜对应所述通孔的部位暴露出来。
二十九、热致发声装置及电子装置
申请号:CN201110076776.8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姜开利 | 林晓阳 | 肖林 | 范守善
摘要:一种热致发声装置,其包括一致热装置以及一热致发声元件,该致热装置用于向该热致发声元件提供能量使该热致发声元件产生热量。所述热致发声元件包括一石墨烯-碳纳米管复合膜结构,其包括一碳纳米管膜结构及一石墨烯膜,该碳纳米管膜结构由多个交叉排列的碳纳米管带组成,该碳纳米管膜结构中存在多个微孔,其中,该多个微孔被所述石墨烯膜覆盖。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一种应用上述热致发声装置的电子装置。
三十、热致发声装置及电子装置
申请号:CN201110076702.4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姜开利 | 林晓阳 | 肖林 | 范守善
摘要:一种热致发声装置,其包括一基底,其中,该热致发声装置进一步包括至少一致热装置及多个热致发声元件,该多个热致发声元件分别设置于基底上,致热装置用于向该热致发声元件提供能量使该热致发声元件产生热量,所述热致发声元件包括一复合膜,该复合膜包括相互层叠设置的至少一碳纳米管层和至少一石墨烯膜。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一种应用上述热致发声装置的电子装置。
三十一、热致发声装置及电子装置
申请号:CN201110076700.5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姜开利 | 林晓阳 | 肖林 | 范守善
摘要:一种热致发声装置,其包括:一基底,该基底为一网状结构;一热致发声元件设置于该基底的表面;一致热装置用于向该热致发声元件提供能量使该热致发声元件产生热量;其中,所述基底包括至少一线状结构,所述至少一线状结构包括一碳纳米管线状结构及设置于该碳纳米管线状结构表面的绝缘层,所述热致发声元件包括一复合膜,该复合膜包括相互层叠设置的至少一碳纳米管层和至少一石墨烯膜。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一种应用上述热致发声装置的电子装置。
三十二、热致发声装置及电子装置
申请号:CN201110076698.1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姜开利 | 林晓阳 | 肖林 | 范守善
摘要:一种热致发声装置,其包括:一基底;一热致发声元件设置于该基底的表面;一致热装置用于向该热致发声元件提供能量使该热致发声元件产生热量;其中,所述热致发声元件包括一复合膜,该复合膜包括相互层叠设置的至少一第一碳纳米管层和至少一石墨烯膜,所述基底包括一碳纳米管复合结构,该碳纳米管复合结构包括一第二碳纳米管层及涂覆在该第二碳纳米管层表面的绝缘材料层。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一种应用上述热致发声装置的电子装置。
三十三、热致发声装置及电子装置
申请号:CN201110076749.0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姜开利 | 林晓阳 | 肖林 | 范守善
摘要:一种热致发声装置,其包括一致热装置以及一热致发声元件,该致热装置用于向该热致发声元件提供能量使该热致发声元件产生热量;其中,所述热致发声元件包括一复合膜,该复合膜包括相互层叠设置的至少一碳纳米管层和至少一石墨烯膜。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一种应用上述热致发声装置的电子装置。
三十四、热致发声装置及电子装置
申请号:CN201110076754.1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姜开利 | 林晓阳 | 肖林 | 范守善
摘要:一种热致发声装置,其包括一基底,其中,该热致发声装置进一步包括至少一致热装置及多个热致发声元件,该多个热致发声元件分别设置于基底上,致热装置用于向该热致发声元件提供能量使该热致发声元件产生热量,所述多个热致发声元件中至少一个热致发声元件包括一石墨烯膜。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一种应用上述热致发声装置的电子装置。
三十五、热致发声装置及电子装置
申请号:CN201110076748.6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姜开利 | 林晓阳 | 肖林 | 范守善
摘要:一种热致发声装置,其包括:一基底,该基底为一网状结构;一热致发声元件设置于该基底的表面;一致热装置用于向该热致发声元件提供能量使该热致发声元件产生热量;其中,所述热致发声元件包括一石墨烯膜,所述基底包括至少一线状结构,所述至少一线状结构包括一碳纳米管线状结构及设置于该碳纳米管线状结构表面的绝缘层。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一种应用上述热致发声装置的电子装置。
三十六、热致发声装置及电子装置
申请号:CN201110076762.6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姜开利 | 林晓阳 | 肖林 | 范守善
摘要:一种热致发声装置,其包括:一基底;一热致发声元件设置于该基底的表面;一致热装置用于向该热致发声元件提供能量使该热致发声元件产生热量;其中,所述热致发声元件包括一石墨烯膜,所述基底包括一碳纳米管复合结构,该碳纳米管复合结构包括一碳纳米管层及涂覆在该碳纳米管层表面的绝缘材料层。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一种应用上述热致发声装置的电子装置。
三十七、热致发声装置
申请号:CN201220615436.8
专利类型:实用新型
发明人:魏洋 | 林晓阳 | 姜开利 | 范守善
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致发声装置,其包括:一基底,具有一第一表面以及相对的第二表面;一绝缘层,设置于所述基底的第一表面;一热致发声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的绝缘层的表面,并与所述基底绝缘设置;以及一第一电极和一第二电极间隔设置并与所述热致发声元件电连接;其中,所述基底为一硅基底,所述硅基底的第一表面形成有多个凸部,相邻的凸部之间形成一凹部,对应凹部位置处的热致发声元件相对于所述凹部悬空设置。
三十八、扬声器
申请号:CN201530555853.7
专利类型:外观设计
发明人:孙樱日 | 张凌 | 邓磊 | 李奕璠 | 姜开利 | 范守善
摘要:1. 本外观设计产品的名称:扬声器。2. 本外观设计产品的用途:本外观设计产品用于播放音乐。3. 本外观设计产品的设计要点:在于外形,本外观设计产品之扬声器的U形座体。4. 最能表明本外观设计设计要点的图片或照片:立体图。
三十九、发声元件及采用该发声元件的扬声器
申请号:CN201521090021.3
专利类型:实用新型
发明人:孙樱日 | 张凌 | 邓磊 | 李奕璠 | 姜开利 | 范守善
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声元件,其包括:一基底;一设置于该基底表面的碳纳米管膜;以及一设置于该基底表面的第一电极,该第一电极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金属丝,且所述碳纳米管膜设置于该多个第一金属丝与基底之间;一设置于该基底表面的第二电极,该第二电极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金属丝,且所述碳纳米管膜设置于该多个第二金属丝与基底之间;其中,每个第一金属丝和第二金属丝的两端均通过卡固的方式设置于该基底上。进一步本实用新型还涉及采用该发声元件的扬声器。由于作为电极的金属丝通过卡固的方式设置于该基底上,因此,所述金属丝可以方便地从基底上拆卸下来,以便更换碳纳米管膜。
四十、用于分子检测的分子载体
申请号:CN201721155927.8
专利类型:实用新型
发明人:王营城 | 金元浩 | 李群庆 | 范守善
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分子检测的分子载体,其包括:一基底;一中间层,设置于所述基底的表面;一金属层,设置于所述中间层远离基底的表面;其中,所述基底为一柔性基底;所述中间层包括一衬底及多个设置在该衬底上的图案化凸起;所述金属层设置于所述图案化凸起的表面。
四十一、用于分子检测的分子载体
申请号:CN201721152358.1
专利类型:实用新型
发明人:王营城 | 金元浩 | 李群庆 | 范守善
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分子载体,其包括:一柔性基底,所述柔性基底包括一第一基板以及多个设置于该第一基板表面上的图案化的第一凸起;所述多个图案化的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一基板为一体结构;所述多个图案化的第一凸起包括多个凸条或凸块,从而定义多个第一孔洞;以及一设置于该柔性基底的金属层,所述金属层设置于柔性基底具图案化的第一凸起的表面。
四十二、一种用于单分子检测的分子载体
申请号:CN201620689637.0
专利类型:实用新型
发明人:金元浩 | 李群庆 | 范守善
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单分子检测的分子载体,其包括一基板以及设置于所述基板表面的金属层;其中,所述基板包括一基底以及多个设置于该基底表面的图案化的凸起,所述图案化的凸起包括多个凸条交叉设置形成网状结构,从而定义多个孔洞;所述金属层设置于所述图案化的凸起的表面。本实用新型的分子载体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金属层设置在图案化的凸起的表面,而图案化的凸起包括多个凸条交叉设置形成网状结构,因此,在外界入射光电磁场的激发下,金属表面等离子体发生共振吸收,而交叉设置的凸条起到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的作用,可提高SERS增强因子,增强拉曼散射。
四十三、过滤膜及其制备方法
申请号:CN200710077455.3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刘长洪 | 王鼎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过滤膜,其包括一碳纳米管薄膜,其中,该碳纳米管薄膜中包括多个线状碳纳米管,且多个线状碳纳米管相互缠绕形成孔径小于10纳米的微孔结构。一种过滤膜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提供一碳纳米管阵列形成于一基底上,且该碳纳米管阵列中包括多个相互缠绕的线状碳纳米管;使上述碳纳米管阵列从基底脱离,得到一碳纳米管原料;将上述碳纳米管原料添加到溶剂中并进行絮化处理获得碳纳米管絮状结构;以及将上述碳纳米管絮状结构从溶剂中分离,并对该碳纳米管絮状结构定型处理形成一碳纳米管薄膜,从而获得一过滤膜。
四十四、热电子源
申请号:CN200710125114.9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柳鹏 | 刘亮 | 姜开利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热电子源,该热电子源包括一基板、至少两个电极和一热电子发射体,所述至少两个电极间隔设置,并与该热电子发射体电接触,所述热电子发射体为一薄膜结构,该热电子发射体至少部分与所述基板间隔设置。
四十五、热电子源
申请号:CN200710125659.X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柳鹏 | 刘亮 | 姜开利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热电子源,该热电子源包括一基板、一热电子发射体、一第一电极和一第二电极,所述基板具有一凹槽,所述热电子发射体对应该凹槽并设置于所述基板表面,且至少部分通过所述基板的凹槽与所述基板间隔设置,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间隔设置,并与该热电子发射体电接触。
四十六、热发射电子器件
申请号:CN200710125660.2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柳鹏 | 刘亮 | 姜开利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热发射电子器件,其包括:一绝缘基底,该绝缘基底具有多个等大且等间隔设置的凹槽;多个行电极引线与列电极引线分别平行且等间隔设置于绝缘基底上,该多个行电极引线与多个列电极引线相互交叉设置,每两个相邻的行电极引线与每两个相邻的列电极引线形成一个网格,且行电极引线与列电极引线之间电绝缘;多个热电子发射单元,每个热电子发射单元包括一第一电极、一第二电极和一热电子发射体,该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间隔设置于所述的每个网格中,并分别与所述行电极引线和列电极引线电连接,所述热电子发射体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电连接。其中,所述绝缘基底的每个凹槽分别对应于所述每个网格设置。
四十七、热发射电子器件
申请号:CN200710125661.7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柳鹏 | 刘亮 | 姜开利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热发射电子器件,其包括:一绝缘基底;多个行电极引线与列电极引线分别平行且等间隔设置于绝缘基底上,该多个行电极引线与多个列电极引线相互交叉设置,每两个相邻的行电极引线与每两个相邻的列电极引线形成一个网格,且行电极引线与列电极引线之间电绝缘;多个热电子发射单元,每个热电子发射单元对应一个网格设置,每个热电子发射单元包括一第一电极、一第二电极和一热电子发射体,该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间隔设置于每个网格中,并分别与所述行电极引线和列电极引线电连接,所述热电子发射体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电连接,所述热电子发射体为至少一根碳纳米管长线。
四十八、热发射电子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申请号:CN200710125672.5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柳鹏 | 刘亮 | 姜开利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热发射电子器件,其包括:一绝缘基底;多个行电极引线与列电极引线分别平行且等间隔设置于绝缘基底上,该多个行电极引线与多个列电极引线相互交叉设置,每两个相邻的行电极引线与每两个相邻的列电极引线形成一个网格,且行电极引线与列电极引线之间电绝缘;多个热电子发射单元,每个热电子发射单元对应一个网格设置,每个热电子发射单元包括一第一电极、一第二电极和一热电子发射体,该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间隔设置于每个网格中,并分别与所述行电极引线和列电极引线电连接,所述热电子发射体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电连接,所述热电子发射体为一碳纳米管薄膜结构。
四十九、热电子源的制备方法
申请号:CN200710125673.X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柳鹏 | 刘亮 | 姜开利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热电子源的制备方法,其具体包括以下步骤:提供一基板,在该基板的表面间隔地形成一第一电极和一第二电极;形成一碳纳米管薄膜结构覆盖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作为热电子发射体,该碳纳米管薄膜结构至少部分通过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与所述基板间隔,从而得到一热电子源。
五十、热发射电子源
申请号:CN200810066573.9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肖林 | 刘亮 | 刘长洪 | 范守善
摘要:一种热发射电子源包括一碳纳米管绞线,其中,该碳纳米管绞线包括多个相互缠绕的碳纳米管,该热发射电子源进一步包括低逸出功材料颗粒,该低逸出功材料颗粒至少部分填充于该碳纳米管绞线内。
五十一、热发射电子源的制备方法
申请号:CN200810066570.5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肖林 | 刘亮 | 刘长洪 | 范守善
摘要:一种热发射电子源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制备一碳纳米管薄膜;提供一含有低逸出功材料或低逸出功材料前驱物的溶液,采用此溶液浸润上述碳纳米管薄膜;采用机械方法处理浸润后的碳纳米管薄膜形成一碳纳米管绞线;烘干该碳纳米管绞线;激活烘干后的碳纳米管绞线,得到热发射电子源。
五十二、真空器件的封接装置以及封接方法
申请号:CN200810067427.8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柳鹏 | 陈丕瑾 | 杜秉初 | 郭彩林 | 刘亮 | 范守善
摘要:一种真空器件的封接装置,其包括:一真空室;一前容置室与一后容置室,且该前容置室与后容置室分别通过一第一闸门与一第二闸门与该真空室两端相连通;一抽真空系统分别与该前容置室、后容置室以及真空室相连通;至少一运输装置,可于前容置室、真空室以及后容置室之间运动;其中,该真空器件的封接装置进一步包括:一低熔点玻璃粉熔炉设置于所述真空室上方,该低熔点玻璃粉熔炉通过一输入管道与真空室相连通,所述低熔点玻璃粉熔炉上设有一控制部件;一第一加热装置设置于输入管道与第二闸门之间的真空室内壁上。
五十三、真空器件的封接装置以及封接方法
申请号:CN200810067428.2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柳鹏 | 陈丕瑾 | 杜秉初 | 郭彩林 | 刘亮 | 范守善
摘要:一种真空器件的封接装置,其包括:一真空室;一前容置室与一后容置室分别通过第一闸门与第二闸门与该真空室两端相连通;一抽真空系统分别与该前容置室、后容置室以及真空室相连通;至少一运输装置,可于前容置室、真空室以及后容置室之间运动;其中,该真空器件的封接装置进一步包括:一装有多个密封件的外置容器设置于所述真空室上方,该外置容器通过一输入管道与真空室相连通,所述输入管道上设有控制部件;一第一加热装置设置于输入管道与第二闸门之间的真空室内壁上。
五十四、真空器件的封接方法
申请号:CN200810067909.3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郭彩林 | 柳鹏 | 陈丕瑾 | 杜秉初 | 刘亮 | 范守善
摘要:一种真空器件的封接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提供一预封接器件,所述预封接器件包括一壳体以及一排气孔设置于该壳体上;制备一密封件,并对该密封件进行真空熔炼处理;将所述密封件设置于预封接器件的排气孔上,并对预封接器件进行抽真空处理;通过密封件对预封接器件的排气孔进行封接,形成一封接好的真空器件。
五十五、拉曼散射基底的制备方法
申请号:CN201010202886.X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孙颖慧 | 刘锴 | 姜开利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拉曼散射基底的制备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提供一碳纳米管膜结构,该碳纳米管膜结构包括多个通过范德华力相接的碳纳米管;及将至少部分碳纳米管膜结构浸润在一第一溶液直到所述碳纳米管膜结构表面沉积多个金属颗粒,该第一溶液中包括多个金属离子,所述金属离子的标准电极电势大于所述碳纳米管的费米能。
五十六、光纤探头及具该光纤探头的传感系统
申请号:CN201010278288.0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孙颖慧 | 刘锴 | 姜开利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光纤探头,其包括一光纤及一碳纳米管复合膜。该碳纳米管复合膜包括一碳纳米管膜结构及多个金属颗粒。该碳纳米管膜结构设置在该光纤的一端的外表面,该碳纳米管膜结构包括多个碳纳米管。该多个金属颗粒设置在多个碳纳米管表面。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具有该光纤探头的传感系统。
五十七、拉曼检测系统及利用该拉曼检测系统检测爆炸物的方法
申请号:CN200910190212.X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孙颖慧 | 冯小峰 | 苗皎 | 谢旭 | 姜开利 | 刘锴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拉曼检测系统,其包括一发射模块、一拉曼散射基底及一接收模块。所述发射模块用于向所述拉曼散射基底发射一光束。所述拉曼散射基底用于将所述发射模块发射过来的光束进行散射。所述接收模块用于收集从所述拉曼散射基底散射的散射光,形成一拉曼光谱特征图。所述拉曼散射基底包括一碳纳米管复合膜,所述碳纳米管复合膜包括多个碳纳米管及设置在碳纳米管表面的金属颗粒。所述多个碳纳米管相互大致平行且大致平行于所述碳纳米管复合膜表面。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利用该拉曼检测系统检测爆炸物的方法。
五十八、拉曼散射基底及具该拉曼散射基底的检测系统
申请号:CN200910190213.4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孙颖慧 | 刘锴 | 姜开利 | 苗皎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拉曼散射基底,其包括一碳纳米管复合膜。该碳纳米管复合膜包括至少一碳纳米管膜及多个金属颗粒。所述碳纳米管膜包括多个均匀分布的碳纳米管,该多个金属颗粒设置在该多个碳纳米管表面。本发明拉曼散射基底中的金属颗粒能够在该碳纳米管复合膜表面密集排布,从而使该拉曼散射基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与灵敏性。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具该拉曼散射基底的检测系统。
五十九、用于单分子检测的分子载体
申请号:CN201010619606.5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朱振东 | 李群庆 | 张立辉 | 陈墨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单分子检测的分子载体,其包括一基底,所述基底一表面设置有多个三维纳米结构以及一金属层包覆于三维纳米结构表面及相邻三维纳米结构之间基底的表面。本发明所述分子载体可以提高单分子检测的分辨率及准确度。
六十、单分子检测方法
申请号:CN201010619663.3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朱振东 | 李群庆 | 张立辉 | 陈墨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单分子检测方法,其主要包括以下步骤:提供一分子载体,所述分子载体包括一基底,所述基底一表面设置有多个三维纳米结构,在所述三维纳米结构表面及相邻三维纳米结构之间的基底的表面形成有金属层;在所述金属层远离基底的表面组装待测物分子;利用检测器对组装在基底上的所述待测物分子进行检测。所述单分子检测方法可以提高单分子检测的分辨率及准确度。
六十一、一种标准漏孔的制作方法
申请号:CN200410091941.7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刘亮 | 唐洁 | 柳鹏 | 胡昭复 | 杜秉初 | 郭彩林 | 陈丕瑾 | 葛帅平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标准漏孔的制作方法。本发明所提供的标准漏孔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提供一基底;在基底上形成一催化剂薄膜,其具有预定图案结构;在催化剂的位置生长出预定尺寸及数目的一维纳米结构;在基底上形成一第二膜层;去除一维纳米结构及其附近的基底材料,使在第二膜层中形成尺寸与一维纳米结构相应的通孔,从而获得一标准漏孔。本发明通过数目、形状及尺寸可控的一维纳米结构作为制造模板,漏孔的漏率可由理论计算准确求得,因此可获得漏率可控性好、可自定标的标准漏孔;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漏孔可控性差,且必须借助其它设备对其漏率值进行标定的不足。
六十二、标准漏孔
申请号:CN200510032731.5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唐洁 | 刘亮 | 柳鹏 | 胡昭复 | 杜秉初 | 郭彩林 | 陈丕瑾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标准漏孔。本发明所提供的标准漏孔包括一被测气体不可渗透的薄膜及形成于该薄膜内预定数目的通孔;通孔具有预定尺寸孔径,该孔径范围为纳米级。本发明所提供的标准漏孔,由于通孔的形状标准,尺寸及数目都可预定,且孔径大小达纳米级;因此可用真空科学的经典理论计算直接得出其漏率值,其可自定标;且漏率范围较宽,可实现超微小漏率的检测;因此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标准漏孔的漏率必须借助其它设备对其进行标定,漏率范围较窄等不足。
六十三、标准漏孔及其制作方法
申请号:CN200510033489.3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刘亮 | 葛帅平 | 胡昭复 | 杜秉初 | 郭彩林 | 陈丕瑾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标准漏孔及其制作方法。本发明所提供的标准漏孔,其包括一第一基底;及一形成在第一基底上的第二基底;至少一基底在与另一基底结合面上形成有预定数目及尺寸的沟槽结构,从而使之与另一基底结合后共同形成通孔,该通孔的孔壁是被测气体不可渗透的。该沟槽结构的槽边角度为其所在基底的一晶面角度,固定不变,且该通孔的孔径尺寸达纳米级。因此,该标准漏孔具有漏率大小可控性好、漏率范围宽,可实现更微小漏率测量等优点。本发明还提供上述标准漏孔的制作方法。
六十四、真空显示器及其制造方法
申请号:CN200510035281.5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刘亮 | 唐洁 | 郭彩林 | 杜秉初 | 胡昭复 | 陈丕瑾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真空显示器,其包括一用以承载阳极的基板及封接在该基板两侧的侧壁,其中,该基板连设有至少一个吸气片,该吸气片由非蒸散型吸气剂直接成型而成,并且该吸气片直接固定于该基板且通过一固持件将该吸气片固定于真空显示器的侧壁。本发明的吸气装置结构简单,体积小,节约了生产成本。而且吸气通道更为合理、充分,能有效维持真空显示器内的真空度。本发明还提供有该真空显示器的制造方法。
六十五、液晶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申请号:CN200510100793.5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刘亮 | 姜开利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液晶显示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配向膜制造过程复杂而且配向品质不佳的问题。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液晶层及两配向层。该第一基板与该第二基板相对设置,该液晶层夹于该第一基板与该第二基板之间。该两配向层分别设置于该第一基板与该第二基板的靠近液晶层的表面上,其中,该两配向层分别为由多个定向排列的碳纳米管形成的薄层,且该第一基板上的碳纳米管的排列方向与该第二基板上的碳纳米管的排列方向垂直。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六十六、液晶显示器
申请号:CN200610093941.X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刘亮 | 姜开利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液晶显示器,旨在解决现有技术的液晶显示器的结构较为复杂,且配向膜的配向品质不佳的问题。本发明的液晶显示器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液晶层及第一偏振配向电极层。该第一基板与该第二基板相对设置,该液晶层夹于该第一基板与该第二基板之间。该第一偏振配向电极层设置于该第一基板靠近液晶层的表面上,该第一偏振配向电极层是由多个连续平行排列的一维纳米材料绳形成的薄层,该第一偏振配向电极层具有偏振、导电和对液晶分子配向的作用。
六十七、液晶显示屏
申请号:CN200810066042.X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付伟琦 | 刘亮 | 姜开利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液晶显示屏,其包括一第一基体;一第二基体,所述的第一基体与所述的第二基体相对设置;一个液晶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基体与所述第二基体之间;一第一配向层,该第一配向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基体的靠近液晶层的表面,且第一配向层靠近液晶层的表面包括多个平行的第一沟槽;及一第二配向层,该第二配向层设置于所述第二基体的靠近液晶层的表面,且第二配向层靠近液晶层的表面包括多个平行的第二沟槽,所述第一配向层的第一沟槽的排列方向与第二配向层的第二沟槽的排列方向垂直。其中,所述液晶显示屏中至少一个配向层包括一碳纳米管层,该碳纳米管层包括至少一个碳纳米管薄膜,该碳纳米管薄膜包括多个首尾相连且定向排列的碳纳米管。
六十八、液晶显示屏的制备方法
申请号:CN200810065411.3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付伟琦 | 刘亮 | 姜开利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液晶显示屏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提供一基体;形成一碳纳米管层于上述基体的表面,该碳纳米管层中的碳纳米管沿同一方向排列;形成一固定层于所述碳纳米管层的表面,制得一第一基板;重复上述的制备步骤,制得一第二基板;设置一液晶层于所述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的固定层之间,且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的碳纳米管层中的碳纳米管的排列方向垂直,从而形成所述的液晶显示屏。
六十九、液晶显示屏
申请号:CN200810065785.5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付伟琦 | 刘亮 | 姜开利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液晶显示屏,其包括一第一基体;一第二基体,所述的第一基体与所述的第二基体相对设置;一液晶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基体与所述第二基体之间;一第一配向层及一第二配向层,该第一配向层与第二配向层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基体与第二基体靠近液晶层的表面。另,第一配向层、第二配向层靠近液晶层的表面分别相对应地设置多个平行的第一沟槽与第二沟槽,且第一槽排列方向与第二沟槽排列方向垂直。其中,所述液晶显示屏中至少一个配向层包括一个碳纳米管层和一个固定层,该碳纳米管层包括至少一个碳纳米管薄膜,该碳纳米管薄膜是从碳纳米管阵列中直接拉取获得,所述固定层设置于所述碳纳米管层靠近液晶层的表面。
七十、液晶显示屏
申请号:CN200810065794.4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付伟琦 | 刘亮 | 姜开利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液晶显示屏,其包括一第一基体;一第二基体,所述第一基体与所述第二基体相对设置;一液晶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基体与所述第二基体之间;一第一配向层,该第一配向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基体的靠近液晶层的表面,且第一配向层靠近液晶层的表面包括多个平行的第一沟槽;及一第二配向层,该第二配向层设置于所述第二基体的靠近液晶层的表面,且第二配向层靠近液晶层的表面包括多个平行的第二沟槽,所述第二配向层的第二沟槽排列方向与第一配向层的第一沟槽排列方向垂直。其中,所述第一配向层和所述第二配向层分别包括平行且间隔设置的多个碳纳米管带状结构。
七十一、液晶显示屏
申请号:CN200810066772.X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付伟琦 | 刘亮 | 姜开利 | 范守善
摘要:一种液晶显示屏,其包括:一第一基体;一第二基体,所述第一基体与所述第二基体相对设置;一液晶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基体与所述第二基体之间;一第一配向层,该第一配向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基体的靠近液晶层的表面,且第一配向层靠近液晶层的表面包括多个平行的第一沟槽;及一第二配向层,该第二配向层设置于所述第二基体的靠近液晶层的表面,且第二配向层靠近液晶层的表面包括多个平行的第二沟槽,所述第二配向层的第二沟槽延伸方向与第一配向层的第一沟槽延伸方向垂直;其中,所述液晶显示屏中至少一个配向层包括一碳纳米管层和一固定层,该碳纳米管层包括多个平行且紧密排列的碳纳米管长线,所述固定层设置于所述碳纳米管层靠近液晶层的表面。
七十二、液晶显示屏的制备方法
申请号:CN200810066771.5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付伟琦 | 刘亮 | 姜开利 | 范守善
摘要:一种液晶显示屏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提供一基体;形成平行且间隔设置的多个碳纳米管带状结构于上述基体的表面,该碳纳米管带状结构中的碳纳米管沿该碳纳米管带状结构的延伸方向延伸;形成一固定层于所述基体表面并覆盖多个碳纳米管带状结构,制得一第一基板;重复上述的制备步骤,进一步制得一第二基板;设置一液晶层于所述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的固定层之间,且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的碳纳米管带状结构中的碳纳米管的延伸方向相互垂直,从而形成所述的液晶显示屏。
七十三、液晶显示屏
申请号:CN200810066689.2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刘亮 | 姜开利 | 付伟琦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液晶显示屏,其包括一第一基体;一第二基体,所述第一基体与第二基体相对设置;一液晶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基体与所述第二基体之间;一第一配向层,该第一配向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基体的靠近液晶层的表面,且第一配向层靠近液晶层的表面包括多个平行的第一沟槽;及一第二配向层,该第二配向层设置于所述第二基体的靠近液晶层的表面,且第二配向层靠近液晶层的表面包括多个平行的第二沟槽,所述第二配向层的第二沟槽排列方向与第一配向层的第一沟槽排列方向垂直。其中,所述液晶显示屏进一步包括至少两个电极,所述第一配向层或第二配向层中的至少一个配向层包括一个碳纳米管层,且所述至少两个电极间隔设置并与所述碳纳米管层电连接。
七十四、液晶显示屏
申请号:CN200810066690.5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刘亮 | 姜开利 | 付伟琦 | 范守善
摘要:一种液晶显示屏,其包括一第一基体;一第二基体,所述第一基体与所述第二基体相对设置;一液晶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基体与所述第二基体之间;一第一导电配向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基体的靠近液晶层的表面,且第一导电配向层靠近液晶层的表面包括多个平行的第一沟槽;及一第二导电配向层设置于所述第二基体的靠近液晶层的表面,且第二导电配向层靠近液晶层的表面包括多个平行的第二沟槽,所述第二导电配向层的第二沟槽排列方向与第一导电配向层的第一沟槽排列方向垂直。其中,所述液晶显示屏进一步包括至少一个透明加热层,该透明加热层设置于第一基体或第二基体远离液晶层的表面,且所述透明加热层包括多个碳纳米管。
七十五、液晶显示屏
申请号:CN200810142024.5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刘亮 | 姜开利 | 付伟琦 | 范守善
摘要:一种液晶显示屏,其包括:一上基板;一下基板,所述下基板与所述上基板间隔相对设置;一液晶层,设置于所述上与所述下基板之间;所述上基板或/和下基板包括一透明加热层,其中,所述透明加热层包括多个碳纳米管。
七十六、热致变色元件及热致变色显示装置
申请号:CN200910105810.2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柳鹏 | 周段亮 | 刘亮 | 姜开利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热致变色元件,其包括:一热致变色结构,及为该热致变色结构提供热量的至少一加热结构,其中,所述加热结构包括至少一碳纳米管膜。所述热致变色元件具有能耗小、显色响应较快的特点。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使用该热致变色元件的热致变色显示装置。该热致变色显示装置具有能耗小、图像显示清晰及显色响应较快等特点。
七十七、白炽光源显示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申请号:CN200910106402.9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柳鹏 | 刘亮 | 姜开利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白炽光源显示装置,其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行电极引线、多个间隔设置的列电极引线和多个白炽光源。所述多个行电极引线与多个列电极引线相互交叉设置,每相邻两个行电极引线和与其交叉的相邻两个列电极引线形成一网格,所述行电极引线与列电极引线之间电绝缘。每个网格对应设置一个白炽光源,所述每个白炽光源包括一个碳纳米管结构,该碳纳米管结构与对应的所述网格的一个行电极引线及一个列电极引线电连接。该碳纳米管结构的单位面积热容小于2×10^-4焦耳每平方厘米开尔文。所述白炽光源显示装置采用包括碳纳米管结构的白炽光源直接显示图像,利用该碳纳米管结构极短的响应时间,使该白炽光源显示装置能够显示动态图像。
七十八、热致变色元件及热致变色显示装置
申请号:CN200910189145.X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柳鹏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热致变色元件,其包括一绝缘基底,一显色元件以及至少一用来加热该显色元件的加热元件,所述绝缘基底具有一表面,该显色元件与加热元件设置于该绝缘基底的表面,其中,所述至少一加热元件包括至少一碳纳米管结构,所述显色元件包括在40℃以上发生晶态与非晶态转变的变色材料,且该变色材料在晶态与非晶态时对光线的反射率不同。进一步,本发明提供一种采用上述热致变色元件的热致变色显示装置。
七十九、热致变色元件及热致变色显示装置
申请号:CN200910189149.8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柳鹏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热致变色元件,其包括一绝缘基底,所述绝缘基底具有一表面;一底色层,该底色层设置于该绝缘基底的表面;一显色元件,该显色元件设置于该底色层表面;以及至少一加热元件,用于加热该显色元件,所述至少一加热元件包括至少一碳纳米管结构。进一步,本发明提供一种采用上述热致变色元件的热致变色显示装置。
八十、热致变色元件及热致变色显示装置
申请号:CN200910189148.3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柳鹏 | 周段亮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热致变色元件,其包括一绝缘基底,一显色元件以及至少一用来加热该显色元件的加热元件,所述绝缘基底具有一表面,该显色元件与加热元件设置于该绝缘基底的表面,其中,所述至少一加热元件包括至少一碳纳米管结构,所述显色元件包括可逆热致变色材料。进一步,本发明提供一种采用上述热致变色元件的热致变色显示装置。
八十一、热致显示元件及热致显示装置
申请号:CN200910239664.2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柳鹏 | 周段亮 | 范守善
摘要:一种热致显示元件,其包括:一封闭壳体;一隔离层,该隔离层设置于该封闭壳体内,并将该封闭壳体分成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一第一加热元件,该第一加热元件设置在封闭壳体上,用于加热第一空间;一第二加热元件,该第二加热元件设置在封闭壳体上,用于加热第二空间;一热致变色材料层,该热致变色材料层设置于第一空间内,该热致变色材料层用于在第一加热元件的作用下通过释放或吸收气体发生颜色变化;一吸附材料层,该吸附材料层设置于第二空间内,用于透过隔离层吸收所述热致变色材料释放的气体或第二加热元件的作用下释放气体。
八十二、热致显示元件及热致显示装置
申请号:CN200910239662.3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柳鹏 | 周段亮 | 范守善
摘要:一种热致显示元件,其包括:一封闭壳体,该封闭壳体包括至少一透明部;一隔离层,该隔离层设置于该封闭壳体内,并将该封闭壳体分成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该隔离层为不透明结构,该隔离层包括多个微孔;一第一加热元件,该第一加热元件设置在封闭壳体上靠近第一空间的一端;一第二加热元件,该第二加热元件设置在封闭壳体上靠近第二空间的一端;一有色显色材料层,该有色显色材料层以非气相状态存在于第一空间或者第二空间内,该有色显色材料层在第一加热元件或第二加热元件的作用下通过非气相与气相之间转换来实现在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之间位置转换。
八十三、热致显示元件及热致显示装置
申请号:CN201010262550.2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柳鹏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热致显示元件,其包括:一封闭壳体,该封闭壳体包括一上基板及一下基板,该下基板与上基板相对设置;一第一加热元件,该第一加热元件设置在该上基板上;一第二加热元件,该第二加热元件设置在该下基板上;其中,所述上基板为半透明结构,其包括一第一表面及一与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该热致显示元件进一步包括一有色材料层,该有色材料层设置于该封闭壳体内并在第一加热元件和第二加热元件的交替加热作用下通过相变于上基板和下基板之间位置转换。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一种应用所述热致显示元件的热致显示装置。
八十四、双面发光二极管显示器
申请号:CN200410027984.9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陈丕瑾 | 柳鹏 | 潜力 | 魏洋 | 盛雷梅 | 雷有华 | 刘亮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双面发光二极管显示器,包括两块相互平行的屏蔽板;以及位于两屏蔽板之间的发光模块。两屏蔽屏的结构相同,分别形成有对比度增强装置,该装置包括暗段、白反射段以及通孔。所述发光模块包括一不透明绝缘基板,在其相对两表面上分别对称形成有像素矩阵,至少一面形成有激励电路系统。该双面发光二极管显示器进一步包括对称性像素电极引线的电路连接方式,以实现双面显示相同的图像。本发明的双面发光二极管显示器可充分利用显示空间,并具有结构简便及成本低等优点。可应用于交通指示牌、大型场合信息显示板及环形电影院等方面。
八十五、双面等离子体显示器
申请号:CN200410027755.7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陈丕瑾 | 柳鹏 | 潜力 | 魏洋 | 盛雷梅 | 雷有华 | 刘亮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双面等离子体显示器,包括两块相互平行的显示屏;以及位于两显示屏之间的放电结构。两显示屏的结构相同,分别包括透明基板以及形成在其相对表面上的透明电极、透明绝缘层及保护层;该放电结构包绝缘基板,其正反两面分别对称形成有寻址电极、不透明绝缘层、障壁和荧光层。该双面等离子体显示进一步包括对称性电极连接方式,以实现双面显示相同的图像。本发明的双面等离子体显示器可充分利用显示空间,并具有结构简便及成本低等优点。可应用于交通指示牌、大型场合信息显示板及环形电影院等方面。
八十六、触摸屏
申请号:CN200710202227.4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姜开利 | 范守善 | 陈杰良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触摸屏,包括:一第一电极板,该第一电极板包括一第一基体及一第一导电层设置在该第一基体的下表面;以及一第二电极板,该第二电极板与第一电极板间隔设置,该第二电极板包括一第二基体及一第二导电层设置在该第二基体的上表面;其中,该第一导电层与第二导电层包括一碳纳米管层。
八十七、触摸屏
申请号:CN200710202228.9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姜开利 | 范守善 | 陈杰良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触摸屏,该触摸屏包括一基体;一透明导电层,该透明导电层设置于上述基体的一表面;以及至少两个电极,该至少两个电极间隔设置于透明导电层或基体表面并与该透明导电层电连接。其中,所述的透明导电层进一步包括一碳纳米管层。
八十八、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申请号:CN200710125113.4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姜开利 | 刘亮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触摸屏,该触摸屏包括一基体;一透明导电层,该透明导电层设置于上述基体的一表面;以及至少两个电极,该至少两个电极间隔设置于透明导电层的一表面上并与该透明导电层电连接。其中,所述的透明导电层包括一碳纳米管层,所述基体由一柔性材料形成。进一步地,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一显示设备及一触摸屏。
八十九、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申请号:CN200710125117.2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姜开利 | 刘亮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触摸屏,该触摸屏包括一基体;一透明导电层,该透明导电层间隔设置于上述基体的一表面;至少一个电容感应电路;以及多个导线,该多个导线间隔设置于与透明导电层相同的基体表面,并将该多个透明导电层与该电容感应电路电连接;其中,该透明导电层进一步包括一碳纳米管层。进一步地,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一显示设备及一触摸屏。
九十、触摸屏、触摸屏的制备方法及使用该触摸屏的显示装置
申请号:CN200710125112.X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刘长洪 | 姜开利 | 刘亮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触摸屏,该触摸屏包括一基体;一透明导电层,该透明导电层设置于上述基体的一表面;以及至少两个电极,该至少两个电极间隔设置并与该透明导电层电连接。其中,所述的透明导电层包括一碳纳米管层,该碳纳米管层包括多个相互缠绕的碳纳米管。进一步地,本发明还涉及一种触摸屏的制备方法及一种使用上述触摸屏的显示装置,其包括一显示设备及一触摸屏。
九十一、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申请号:CN200710125105.X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姜开利 | 刘亮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触摸屏,该触摸屏包括一基体;一透明导电层,该透明导电层设置于上述基体的一表面;以及至少两个电极,该至少两个电极间隔设置并与该透明导电层电连接。其中,所述的透明导电层包括至少两个重叠且交叉设置的碳纳米管层,每一碳纳米管层包括多个定向排列的碳纳米管,且相邻的两个碳纳米管层中的碳纳米管沿不同方向排列。进一步地,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一显示设备及一触摸屏。
九十二、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申请号:CN200710125111.5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姜开利 | 刘亮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触摸屏,该触摸屏包括一基体;一透明导电层,该透明导电层设置于上述基体的一表面;以及两个第一电极和两个第二电极。其中,所述透明导电层包括多个碳纳米管长线分别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平行设置,且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交叉。所述沿第一方向设置的碳纳米管长线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电极电连接,所述沿第二方向设置的碳纳米管长线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二电极电连接。进一步地,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一显示设备及一触摸屏。
九十三、触摸屏、触摸屏的制备方法及使用该触摸屏的显示装置
申请号:CN200710125110.0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刘长洪 | 姜开利 | 刘亮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触摸屏,该触摸屏包括一基体;一透明导电层,该透明导电层设置于上述基体的一表面;以及至少两个电极,该至少两个电极间隔设置并与该透明导电层电连接。其中,所述的透明导电层包括一碳纳米管层,该碳纳米管层包括各向同性或沿一固定方向取向或不同方向取向排列的多个碳纳米管。进一步地,本发明还涉及一种触摸屏的制备方法及一种使用上述触摸屏的显示装置,其包括一显示设备及一触摸屏。
九十四、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申请号:CN200710125007.6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姜开利 | 刘亮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触摸屏,该触摸屏包括一基体;一透明导电层,该透明导电层设置于上述基体的一表面;以及至少两个电极,该至少两个电极间隔设置并与该透明导电层电连接。其中,所述的透明导电层包括至少两个重叠的碳纳米管层,每一碳纳米管层包括多个定向排列的碳纳米管,且相邻的两个碳纳米管层中的碳纳米管沿同一方向排列。进一步地,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一显示设备及一触摸屏。
九十五、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申请号:CN200710125104.5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姜开利 | 刘亮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触摸屏,该触摸屏包括一基体;一透明导电层,该透明导电层设置于上述基体的一表面;以及至少两个电极,该至少两个电极间隔设置并与该透明导电层电连接。其中,所述的电极包括一碳纳米管层。进一步地,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一显示设备及一触摸屏。
九十六、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申请号:CN200710125115.3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姜开利 | 刘亮 | 范守善
摘要:一种触摸屏,包括一第一电极板,该第一电极板包括一第一基体及一第一导电层,该第一导电层设置在该第一基体的表面;以及一第二电极板,该第二电极板与第一电极板间隔设置,并包括一第二基体、一第二导电层、两个第一电极及两个第二电极,该第二导电层设置在该第二基体的表面并与该第一导电层相对设置,该两个第一电极及两个第二电极间隔设置,并与第二导电层电连接;其中,上述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中至少一导电层包括一碳纳米管结构。进一步地,本发明还涉及一种使用上述触摸屏的显示装置,其包括一触摸屏及一显示设备。
九十七、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申请号:CN200710125118.7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姜开利 | 刘亮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触摸屏,包括:一第一电极板,该第一电极板包括一第一基体及一第一导电层,该第一导电层设置在该第一基体的下表面;以及一第二电极板,该第二电极板与第一电极板间隔设置,该第二电极板包括一第二基体及一第二导电层,该第二导电层设置在该第二基体的上表面;其中,上述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均包括一碳纳米管层,上述第一基体及第二基体由一柔性材料形成。进一步地,本发明还涉及一种使用上述触摸屏的显示装置,其包括一触摸屏及一显示设备。
九十八、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申请号:CN200710125410.9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姜开利 | 刘亮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触摸屏,包括:一第一电极板,该第一电极板包括一第一基体及一第一导电层,该第一导电层设置在该第一基体的下表面;以及一第二电极板,该第二电极板与第一电极板间隔设置,该第二电极板包括一第二基体及一第二导电层,该第二导电层设置在该第二基体的上表面;其中,所述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中的至少一个导电层包括多个平行且间隔设置的碳纳米管带状膜结构。进一步地,本发明还涉及一种使用上述触摸屏的显示装置,其包括一触摸屏及一显示设备。
九十九、触摸屏、触摸屏的制备方法及使用该触摸屏的显示装置
申请号:CN200710125107.9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刘长洪 | 姜开利 | 刘亮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触摸屏,包括:一第一电极板,该第一电极板包括一第一基体及一第一导电层设置在该第一基体的下表面;以及一第二电极板,该第二电极板与第一电极板间隔设置,该第二电极板包括一第二基体及一第二导电层设置在该第二基体的上表面;其中,上述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中的至少一个导电层包括一碳纳米管层,该碳纳米管层包括多个相互缠绕的碳纳米管。进一步地,本发明还涉及上述触摸屏的制备方法以及一种使用上述触摸屏的显示装置,上述显示装置包括一触摸屏及一显示设备。
一百、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申请号:CN200710125101.1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姜开利 | 刘亮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触摸屏,包括:一第一电极板,该第一电极板包括一第一基体及一第一导电层设置在该第一基体的下表面;以及一第二电极板,该第二电极板与第一电极板间隔设置,该第二电极板包括一第二基体及一第二导电层设置在该第二基体的上表面,该第二导电层与第一导电层相对设置;上述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中的至少一个导电层包括至少两个重叠且交叉设置的碳纳米管层,每一碳纳米管层包括多个定向排列的碳纳米管,且相邻的两个碳纳米管层中的碳纳米管沿不同方向排列。进一步地,本发明还涉及一种使用上述触摸屏的显示装置,其包括一触摸屏及一显示设备。
欢迎大家关注以上专利,如有合作意向,请于2025年5月25日前联系:ottip@tsinghua.edu.cn(邮件中标明“专利展示”咨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