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2025 专利展示(十)

    2025/04/25

    一、起搏器及其起搏器电极

    申请号:CN201010268024.7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刘锴 | 范立 | 赵文美 | 孙颖慧

    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起搏器及起搏器电极,起搏器电极包括一本体以及一绝缘层。所述本体包括至少一碳纳米管线,所述碳纳米管线包括多个碳纳米管,碳纳米管沿本体的轴向排列并通过范德华力首尾相连;绝缘层包覆于本体的外表面。所述起搏器包括一脉冲发生器、一连接线及上述起搏器电极。

    二、起搏器

    申请号:CN201010217663.0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刘锴 | 范立 | 孙颖慧 | 赵文美

    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起搏器,包括一脉波电流产生器、一导线以及一电极件。其中,导线连结于脉波电流产生器,导线包括一本体与一绝缘层,绝缘层包覆本体的外表面,本体包括多个碳纳米管线,各碳纳米管线包括多个碳纳米管,多个碳纳米管的端部沿本体的一轴向相互连接,并通过凡德瓦尔力首尾相连;电极件包括多个端子,多个端子排列形成一电极阵列,导线连结电极阵列,且多个碳纳米管线分别对应多个端子设置,所述多个端子具有不同长度。

    三、神经移植体的制备方法

    申请号:CN201010583205.9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冯辰 | 范立 | 赵文美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神经移植体的制备方法,其包括:提供一培育层,所述培育层包括一疏水性基底、一碳纳米管膜结构及一蛋白质层,所述碳纳米管膜结构设置在所述疏水性基底的一表面,所述蛋白质层设置在该碳纳米管膜结构远离所述疏水性基底的表面;在该蛋白质层远离所述疏水性基底的表面种植多个神经细胞;以及培育该多个神经细胞直到该多个神经细胞生长出多个神经突起连接在所述多个神经细胞之间形成一神经网络。

    四、神经移植体

    申请号:CN201010583498.0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范立 | 冯辰 | 赵文美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神经移植体,其包括一碳纳米管膜结构、一蛋白质层及一神经网络。所述蛋白质层设置在所述碳纳米管膜结构表面。所述神经网络设置在所述蛋白质层远离所述碳纳米管膜结构的表面。所述神经网络包括多个神经细胞及多个神经突起,所述多个神经细胞之间的神经突起相互连接形成一神经网络。

    五、神经移植体的制备方法

    申请号:CN201010583497.6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范立 | 冯辰 | 赵文美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神经移植体的制备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提供一培育层,所述培育层包括一碳纳米管膜结构及设置在该碳纳米管膜结构表面的一蛋白质层;在该蛋白质层表面种植多个神经细胞;以及培育该多个神经细胞直到该多个神经细胞生长出多个神经突起连接在所述多个神经细胞之间形成一神经网络。

    六、神经移植体

    申请号:CN201010583207.8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范立 | 冯辰 | 赵文美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神经移植体,其包括一疏水性基底、一碳纳米管膜结构、一蛋白质层及一神经网络。所述碳纳米管膜结构设置在所述疏水性基底的一表面。所述蛋白质层设置在所述碳纳米管膜结构远离所述疏水性基底的表面。所述神经网络设置在所述蛋白质层远离所述碳纳米管膜结构的表面。所述神经网络包括多个神经细胞及多个神经突起,所述多个神经细胞之间的神经突起相互连接形成一神经网络。

    七、培养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培养层制备移植体的方法

    申请号:CN201110097270.5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范立 | 冯辰 | 赵文美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培养层,用于培养细胞。该培养层包括一碳纳米管结构以及设置于该碳纳米管结构表面的具有吸附细胞特性的生长因子层。所述培养层进一步包括一疏水性基底以及一蛋白质层。所述碳纳米管结构设置于所述疏水性基底的表面。所述蛋白质层层叠设置于所述碳纳米管结构的表面。本发明还涉及一种上述培养层的制备方法,以及一种使用上述培养层的移植体的制备方法。

    八、神经移植体

    申请号:CN201110100791.1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冯辰 | 范立 | 赵文美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神经移植体,其包括:一碳纳米管结构、一亲水层、一极性层以及一神经网络。所述碳纳米管结构包括多个碳纳米管。所述亲水层设置在所述碳纳米管结构中的至少部分碳纳米管的表面。所述极性层形成于所述亲水层远离所述碳纳米管结构的表面。所述神经网络设置在所述极性层,且该极性层具有与所述神经网络相匹配的极性,所述神经网络包括多个神经细胞,该多个神经细胞相互连接。所述神经移植体还可以进一步包括一基底,所述碳纳米管结构设置在该基底的表面。

    九、神经移植体的制备方法

    申请号:CN201110101123.0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冯辰 | 范立 | 赵文美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神经移植体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提供一碳纳米管结构;在所述碳纳米管结构表面形成一亲水层;在所述亲水层远离所述碳纳米管结构的表面形成一极性层,该极性层具有与待种植的神经细胞相反的电荷极性;在所述形成有极性层的亲水层表面种植多个神经细胞;以及培养该多个神经细胞直到该相邻的神经细胞相互连接形成一神经网络。

    十、培养基体及使用该培养基体的方法

    申请号:CN201110100912.2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冯辰 | 范立 | 赵文美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培养基体,用于培养细胞,其包括:一碳纳米管结构以及一亲水层。所述亲水层设置在所述碳纳米管结构表面,用于培养细胞。该培养基体进一步包括一支撑体,所述碳纳米管结构设置在该支撑体的表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使用上述培养基体培养细胞的方法。

    十一、培养基体的制备方法

    申请号:CN201110100900.X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冯辰 | 范立 | 赵文美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培养基体的制备方法,该培养基体用于培养细胞,其包括以下步骤:提供一碳纳米管结构;以及在所述碳纳米管结构表面形成一亲水层。该制备方法进一步包括在所述亲水层表面形成一极性层的步骤。

    十二、培养基体及使用该培养基体的神经移植体

    申请号:CN201110217845.2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范立 | 冯辰 | 赵文美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培养基体,用于培养神经细胞的神经突起,其包括:一载体及设置于该载体表面的一碳纳米管结构,所述碳纳米管结构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碳纳米管线,该碳纳米管线用于引导神经突起的生长方向,且相邻的碳纳米管线之间的间距大于等于所述神经突起的直径。所述碳纳米管结构还可以包括多个交叉设置的碳纳米管线,该多个碳纳米管线相互交叉形成多个孔,每个孔的有效直径大于等于所述神经突起的直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使用上述培养基体的神经移植体,其包括上述培养基体以及吸附在该培养基体表面的神经网络;所述神经网络包括多个神经细胞,该多个神经细胞包括多个神经突起,所述碳纳米管结构通过该多个碳纳米管线形成一图案,该多个神经突起沿着该多个碳纳米管线延伸形成图案化的神经突起。

    十三、培养基体、应用该培养基体的移植体及移植体的制备方法

    申请号:CN201110181525.6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冯辰 | 范立 | 赵文美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移植体,其包括一碳纳米管结构及一生物组织,所述碳纳米管结构的表面被极化,形成一极性化表面,所述生物组织吸附在该碳纳米管结构的极性化表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上述移植体的制备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提供一培养基体,该培养基体包括一碳纳米管结构,该碳纳米管结构被极化,形成一极性化表面;在所述碳纳米管结构的极性化表面种植多个细胞;以及培养所述多个细胞直到该多个细胞生长形成一生物组织。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培养基体,用于培养所述生物组织,其包括一碳纳米管结构,该碳纳米管结构的表面被极化,形成一极性化表面,该极性化表面具有与待培养的生物组织相匹配的电荷极性。

    十四、培养基体的使用方法

    申请号:CN201110217853.7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范立 | 冯辰 | 赵文美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培养基体的使用方法,该培养基体用于培养神经细胞的神经突起,该使用方法包括:提供一培养基体,该培养基体包括一载体及一形成在该载体表面的碳纳米管结构,该碳纳米管结构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碳纳米管线,且相邻的碳纳米管线之间的间距大于等于待培养的神经突起的直径;对所述碳纳米管结构进行极性化处理,使该碳纳米管结构具有一极性化表面;在所述碳纳米管结构的极性化表面培养所述神经细胞,使得该神经细胞的神经突起沿着所述多个碳纳米管线生长。此外,所述碳纳米管结构还可以包括多个交叉设置的碳纳米管线,该多个碳纳米管线相互交叉形成多个孔,且每个孔的有效直径大于等于待培养的神经突起的直径。

    十五、培养基体的制备方法

    申请号:CN201110217858.X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冯辰 | 范立 | 赵文美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培养基体的制备方法,该培养基体用于培养神经细胞,其包括:提供一碳纳米管结构前驱体,该碳纳米管结构前驱体包括至少一碳纳米管拉膜,每个碳纳米管拉膜包括多个碳纳米管,该多个碳纳米管通过范德华力首尾相连且基本沿同一方向排列;使所述碳纳米管结构前驱体中的碳纳米管收缩成多个间隔设置的碳纳米管线,以形成所述碳纳米管结构,且相邻的碳纳米管线之间的间距大于等于待培养的神经细胞的神经突起的直径;以及将所述碳纳米管结构固定在一载体上。

    十六、起搏器电极线的制备方法

    申请号:CN201110333554.X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范立 | 赵文美 | 刘亮 | 王昱权 | 潜力 | 冯辰

    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起搏器电极线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提供一导电线状结构及一碳纳米管结构;形成导电材料附着于所述碳纳米管结构的表面,从而形成一碳纳米管复合结构;以及将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覆盖于所述导电线状结构的表面,从而形成一导电线状复合结构。

    十七、电极线及应用该电极线的起搏器

    申请号:CN201110333485.2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冯辰 | 潜力 | 王昱权 | 刘亮 | 赵文美 | 范立

    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极线,其包括一导线及与该导线电连接的一电极头,所述导线包括至少一子导线,其中,所述子导线包括一芯线结构及一缠绕于该芯线结构表面的碳纳米管复合结构。本发明也涉及一种采用所述电极线的起搏器。

    十八、电极线及应用该电极线的起搏器

    申请号:CN201110333483.3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刘亮 | 冯辰 | 潜力 | 王昱权 | 范立 | 赵文美

    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极线,包括一导线及一电极头,所述导线包括至少一子导线,其中,所述子导线包括一芯线结构、一包覆于该芯线结构外表面的第一绝缘层及一缠绕于该第一绝缘层外表面的碳纳米管复合结构,所述电极头设置于所述导线的一端部且与所述至少一子导线中的芯线结构电连接。本发明也涉及一种采用上述电极线的起搏器。

    十九、起搏器电极线及起搏器

    申请号:CN201110420300.1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潜力 | 王昱权 | 刘亮 | 范立 | 赵文美 | 冯辰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起搏器电极线,其包括一导线以及一电极头,该电极头设置于所述导线一端,并与该导线电连接,该电极头用于刺激生物器官,所述电极头包括一碳纳米管复合结构,该碳纳米管复合结构由一基体和至少一个碳纳米管结构构成,该碳纳米管结构复合于所述基体并与所述导线电连接,该碳纳米管结构由多个碳纳米管组成,部分碳纳米管从所述基体的表面露出,该露出的碳纳米管与生物器官接触。另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使用所述起搏器电极线的起搏器。

    二十、起搏器电极线及起搏器

    申请号:CN201110420293.5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王昱权 | 范立 | 赵文美 | 潜力 | 冯辰 | 刘亮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起搏器电极线,其包括一导线以及一电极头,该电极头设置于所述导线一端,并与该导线电连接,该电极头用于刺激生物器官,其中,所述电极头包括一碳纳米管复合结构,该碳纳米管复合结构由一基体和一碳纳米管结构构成,所述碳纳米管结构复合于所述基体内并与所述导线电连接,该碳纳米管结构由多个碳纳米管组成,该碳纳米管复合结构具有一表面,该碳纳米管结构到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所述表面的距离大于0小于等于10微米,该表面与生物器官接触用于刺激所述生物器官。另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使用所述起搏器电极线的起搏器。

    二十一、起搏器电极线及起搏器

    申请号:CN201110333515.X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潜力 | 冯辰 | 赵文美 | 范立 | 王昱权 | 刘亮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起搏器电极线,包括一导线,该导线包括至少一导电芯,其中,所述导电芯为一含有放射性颗粒的碳纳米管线。另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含有所述电极线的起搏器。

    二十二、起搏器电极线及起搏器

    申请号:CN201110333502.2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冯辰 | 潜力 | 范立 | 赵文美 | 刘亮 | 王昱权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起搏器电极线,包括一导线,该导线包括一第一导电芯以及一与所述第一导电芯电绝缘设置的屏蔽层,其中,所述屏蔽层为一含有放射性颗粒的碳纳米管结构。另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含有所述电极线的起搏器。

    二十三、起搏器电极线及起搏器

    申请号:CN201110333569.6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范立 | 冯辰 | 赵文美 | 刘亮 | 王昱权 | 潜力

    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起搏器电极线,包括至少一导线,所述导线包括一导电线芯以及缠绕在该导电线芯表面的碳纳米管线,所述碳纳米管线包括通过范德华力首尾相连的多个碳纳米管。此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包含上述起搏器电极线的起搏器。

    二十四、起搏器电极线及起搏器

    申请号:CN201110333509.4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范立 | 刘亮 | 冯辰 | 潜力 | 王昱权 | 赵文美

    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起搏器电极线,包括至少一导线,所述导线包括一导电线芯,一第一绝缘层包覆在该导电线芯表面,一碳纳米管线缠绕该第一绝缘层表面,以及一第二绝缘层包覆在该碳纳米管线表面,所述导电线芯的一端从该导线中伸出形成一裸露部,所述碳纳米管线包括通过范德华力首尾相连的多个碳纳米管。此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包含上述起搏器电极线的起搏器。

    二十五、起搏器电极线及起搏器

    申请号:CN201110333521.5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王昱权 | 潜力 | 刘亮 | 冯辰 | 范立 | 赵文美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起搏器电极线,其包括:一金属导电芯以及一包覆在该金属导电芯外表面的碳纳米管膜,所述起搏器电极线一末端具有一裸露部,该碳纳米管膜包括多个沿同一方向择优取向排列的碳纳米管,该碳纳米管的延伸方向与所述金属导电芯的延伸方向一致。另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使用所述起搏器电极线的起搏器。

    二十六、起搏器电极线及起搏器

    申请号:CN201110333560.5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刘亮 | 范立 | 赵文美 | 冯辰 | 王昱权 | 潜力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起搏器电极线,其包括:一金属导电芯以及一碳纳米管膜,该碳纳米管膜与所述金属导电芯绝缘设置,所述电极线一末端具有一裸露部,该碳纳米管膜包括多个沿同一方向择优取向排列的碳纳米管,该碳纳米管的延伸方向与所述金属导电芯的延伸方向一致。另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使用所述起搏器电极线的起搏器。

    二十七、起搏器电极线及使用该起搏器电极线的起搏器

    申请号:CN201110322684.3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范立 | 赵文美 | 冯辰 | 潜力 | 王昱权 | 刘亮

    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起搏器电极线,其包括一导线以及一电极头,该电极头设置于所述导线一端,并与该导线电连接,且用于与一生物器官接触;其中,所述电极头包括一碳纳米管结构,该碳纳米管结构由至少一个碳纳米管膜构成,该碳纳米管结构具有一端部,该碳纳米管结构的端部远离所述导线设置并与所述生物器官线接触,该碳纳米管结构的端部为一刺激电极,该整个碳纳米管结构为一感测电极。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应用上述电极线的起搏器。

    二十八、透射电镜微栅的制备方法

    申请号:CN200810067934.1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张丽娜 | 陈卓 | 冯辰 | 刘亮 | 姜开利 | 李群庆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透射电镜微栅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提供多个金属网格间隔设置在一基底表面;从碳纳米管阵列中拉取获得至少一碳纳米管薄膜;将至少一碳纳米管薄膜覆盖在该多个间隔设置的金属网格上;使用有机溶剂处理该碳纳米管薄膜和金属网格;以及断开该多个金属网格之间的碳纳米管薄膜,从而形成多个透射电镜微栅。

    二十九、透射电镜微栅及其制备方法

    申请号:CN200910109128.0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姜开利 | 张丽娜 | 张昊旭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透射电镜微栅,其包括一网格以及一石墨烯片-碳纳米管膜复合结构覆盖该网格,并通过该网格部分悬空设置,该石墨烯片-碳纳米管膜复合结构包括至少一碳纳米管膜结构及多个石墨烯片,该碳纳米管膜结构包括多个微孔,其中,至少一微孔被一石墨烯片覆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透射电镜微栅的制备方法。

    三十、透射电镜试样制备方法

    申请号:CN200910108864.4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姜开利 | 张丽娜 | 张昊旭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透射电镜试样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将一定量待测纳米颗粒及一定量石墨烯片分散于一溶剂中,形成一待测样品分散液;提供一具有部分悬空设置的碳纳米管膜结构的透射电镜微栅;将该待测样品分散液浸润该透射电镜微栅的碳纳米管膜结构;以及干燥该待测样品分散液,从而形成一透射电镜试样。

    三十一、透射电镜微栅

    申请号:CN201010126406.6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张丽娜 | 姜开利 | 周睿风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透射电镜微栅,其包括一支撑体以及一石墨烯-碳纳米管复合膜。该支撑体具有至少一通孔,该石墨烯-碳纳米管复合膜覆盖该支撑体的通孔。该石墨烯-碳纳米管复合膜包括至少一碳纳米管膜结构及多个功能化石墨烯片,该碳纳米管膜结构包括多个微孔,其中,至少一微孔被一功能化石墨烯片覆盖。

    三十二、透射电镜微栅的制备方法

    申请号:CN201010126408.5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张丽娜 | 姜开利 | 周睿风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透射电镜微栅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提供一自支撑的碳纳米管膜结构,以及一功能化石墨烯片分散液,该碳纳米管膜结构包括多个微孔;将该功能化石墨烯片分散液浸润该碳纳米管膜结构表面;干燥该被功能化石墨烯片浸润的碳纳米管膜结构,从而使该功能化石墨烯片与该碳纳米管膜结构复合,形成一石墨烯-碳纳米管复合膜;以及将所述石墨烯-碳纳米管复合膜覆盖一支撑体的通孔。

    三十三、透射电镜微栅及其制备方法

    申请号:CN201010219817.X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林晓阳 | 冯辰 | 张丽娜 | 姜开利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透射电镜微栅,包括一载体,该载体包括至少一个通孔,其中,所述透射电镜微栅进一步包括一覆盖在所述载体的石墨烯层-碳纳米管膜复合结构,该石墨烯层-碳纳米管膜复合结构包括一个石墨烯层和至少一层碳纳米管膜状结构,该碳纳米管膜状结构具有多个微孔,所述石墨烯层覆盖所述多个微孔并通过该多个微孔部分悬空。本发明还涉及一种透射电镜微栅的制备方法。

    三十四、透射电镜微栅

    申请号:CN201110092686.8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魏洋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透射电镜微栅,其包括:一金属网状结构体;其中:进一步包括一碳纳米管复合层覆盖该金属网状结构体,该碳纳米管复合层包括一碳纳米管膜结构,以及一纳米材料层包覆于该碳纳米管膜结构的表面。

    三十五、透射电镜微栅

    申请号:CN200910189914.6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张丽娜 | 冯辰 | 姜开利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透射电镜微栅,其包括一网格、一碳纳米管膜状结构及至少两个电极。所述碳纳米管膜状结构设置在该网格表面。所述至少两个电极间隔设置且分别与该碳纳米管膜状结构电连接。该碳纳米管膜状结构包括多个均匀分布的碳纳米管,该多个碳纳米管形成多个微孔。

    三十六、纳米柔性电热材料及包括该纳米柔性电热材料的加热装置

    申请号:CN200610061170.6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刘长洪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纳米柔性电热材料及包括所述纳米柔性电热材料的加热装置。所述纳米柔性电热材料包括基底及分散在所述基底中的大量碳纳米管,所述碳纳米管在所述基底中形成大量导电网络,所述基底为柔性高分子材料。所述纳米柔性电热材料具有柔性,可随意变形、机械强度高,人体亲和性高,可在低温范围下使用。

    三十七、面热光源及其制备方法

    申请号:CN200710123809.3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刘长洪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面热光源,该面热光源包括一第一电极、一第二电极和一碳纳米管薄膜。该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设置于该碳纳米管薄膜上,该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相隔一定的距离,并与该碳纳米管薄膜表面电接触。该碳纳米管薄膜中碳纳米管为各向同性或沿一个固定方向取向或不同方向取向排列。本发明还涉及一种面热光源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提供一碳纳米管阵列形成于一基底;提供一施压装置,挤压上述碳纳米管阵列获得一碳纳米管薄膜;提供一第一电极和一第二电极,将上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间隔地设置在上述碳纳米管薄膜的表面上,并与该碳纳米管薄膜表面形成一电接触,从而得到一面热光源。

    三十八、面热光源,其制备方法及应用其加热物体的方法

    申请号:CN200710123813.X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刘长洪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面热光源,该面热光源包括一第一电极、一第二电极和一碳纳米管薄膜。该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设置于该碳纳米管薄膜上,该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相隔一定的距离,并与该碳纳米管薄膜表面电接触。所述的碳纳米管薄膜中包括相互缠绕的碳纳米管。本发明还涉及一种面热光源的制备方法。

    三十九、太阳能集热器

    申请号:CN200810066571.X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柳鹏 | 陈丕瑾 | 刘亮 | 姜开利 | 王鼎 | 刘长洪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太阳能集热器,该太阳能集热器包括一上基板、一下基板、一吸热层、一边框支架和多个支撑物。所述上基板和所述下基板相对设置。所述边框支架设置于所述上基板和下基板之间。所述上基板、下基板及边框支架共同构成一空腔。所述吸热层设置于所述下基板位于所述空腔内的上表面。所述多个支撑物间隔地设置于所述空腔内,并分别与所述上基板和吸热层相接触。所述吸热层包括一碳纳米管薄膜,该碳纳米管薄膜包括多个通过范德华力相互吸引、相互缠绕的碳纳米管。

    四十、太阳能集热器

    申请号:CN200810065792.5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柳鹏 | 陈丕瑾 | 刘亮 | 姜开利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太阳能集热器,该太阳能集热器包括一上基板、一下基板、一吸热层、一边框支架和多个支撑物。所述上基板和所述下基板相对设置。所述边框支架设置于所述上基板和下基板之间。所述上基板、下基板及边框支架共同构成一空腔。所述吸热层设置于所述下基板位于所述空腔内的上表面。所述多个支撑物间隔地设置于所述空腔内,并分别与所述上基板和吸热层相接触。所述吸热层为一碳纳米管结构。

    四十一、太阳能集热器

    申请号:CN200810066576.2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柳鹏 | 陈丕瑾 | 刘亮 | 姜开利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太阳能集热器,该太阳能集热器包括一上基板、一下基板、一吸热层、一边框支架和多个支撑物。所述上基板和所述下基板相对设置。所述边框支架设置于所述上基板和下基板之间。所述上基板、下基板及边框支架共同构成一空腔。所述吸热层设置于所述下基板位于所述空腔内的上表面。所述多个支撑物间隔地设置于所述空腔内,并分别与所述上基板和吸热层相接触。所述吸热层包括一碳纳米管层,该碳纳米管层包括至少一碳纳米管薄膜,该碳纳米管薄膜包括多个沿同一方向择优取向排列的碳纳米管。

    四十二、太阳能集热器

    申请号:CN200810066751.8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柳鹏 | 陈丕瑾 | 刘亮 | 姜开利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太阳能集热器,该太阳能集热器包括一上基板、一下基板、一吸热层、一边框支架和多个支撑物。所述上基板和所述下基板相对设置。所述边框支架设置于所述上基板和下基板之间。所述上基板、下基板及边框支架共同构成一空腔。所述吸热层设置于所述下基板位于所述空腔内的上表面。所述多个支撑物间隔地设置于所述空腔内,并分别与所述上基板和吸热层相接触。所述吸热层为一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层。

    四十三、太阳能集热器

    申请号:CN200810066752.2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柳鹏 | 陈丕瑾 | 刘亮 | 姜开利 | 刘长洪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太阳能集热器,该太阳能集热器包括一上基板、一下基板、一吸热层、一边框支架和多个支撑物。所述上基板和所述下基板相对设置。所述边框支架设置于所述上基板和下基板之间。所述上基板、下基板及边框支架共同构成一空腔。所述吸热层设置于所述下基板位于所述空腔内的上表面。所述多个支撑物间隔地设置于所述空腔内,并分别与所述上基板和吸热层相接触。所述吸热层包括一碳纳米管层,该碳纳米管层中碳纳米管沿一个固定方向或不同方向有序排列。

    四十四、面热源

    申请号:CN200810142615.2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刘长洪 | 王鼎 | 范守善 | 姜开利

    摘要:一种面热源,其包括:一基底;一加热层,所述加热层设置于基底上;至少两个电极间隔设置且分别与加热层电连接;其中,该加热层包括一碳纳米管层,该碳纳米管层包括包括各向同性、沿一固定方向取向或不同方向取向择优排列的多个碳纳米管。

    四十五、面热源

    申请号:CN200810142614.8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王鼎 | 刘长洪 | 范守善 | 姜开利

    摘要:一种面热源,其包括:一基底;一加热层,该加热层设置于该基底的表面;至少两电极间隔设置且分别与该加热层电接触,其中,所述加热层包括一碳纳米管层,该碳纳米管层包括多个相互缠绕的碳纳米管。

    四十六、线热源

    申请号:CN200810068070.5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王鼎 | 刘长洪 | 范守善 | 姜开利

    摘要:一种线热源包括一线状基底;一加热层设置于线状基底的表面;以及两个电极间隔设置于加热层的表面,并分别与该加热层电连接,其中,所述的加热层包括一碳纳米管层,且该碳纳米管层包括多个碳纳米管相互缠绕,无序排列。

    四十七、空心热源

    申请号:CN200810068462.1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刘长洪 | 王鼎 | 范守善 | 姜开利

    摘要:一种空心热源,其包括:一空心基底;一加热层,该加热层设置于空心基底的表面;以及至少两个电极,且所述至少两个电极间隔设置于加热层的表面,并分别与该加热层电连接,其中,所述的加热层包括一碳纳米管层,且该碳纳米管层包括各向同性、沿一固定方向取向或不同方向取向择优排列的多个碳纳米管。

    四十八、线热源

    申请号:CN200810068069.2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刘长洪 | 王鼎 | 范守善 | 姜开利

    摘要:一种线热源包括一线状基底,一加热层设置于线状基底的表面,以及两个电极间隔设置于加热层的表面,所述的两个电极与该加热层电连接,其中,所述的加热层为一碳纳米管层,且该碳纳米管层包括各向同性、沿一固定方向取向或不同方向取向排列的多个碳纳米管,所述碳纳米管层中的碳纳米管部分交叠。

    四十九、空心热源

    申请号:CN200810142610.X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王鼎 | 刘长洪 | 范守善 | 姜开利

    摘要:一种空心热源,其包括:一空心基底;一加热层,该加热层设置于空心基底的表面;以及至少两个电极间隔设置且分别与该加热层电连接,其中,所述的加热层包括一碳纳米管层,且该碳纳米管层包括多个相互缠绕的碳纳米管。

    五十、空心热源

    申请号:CN200810068461.7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冯辰 | 刘锴 | 姜开利 | 范守善

    摘要:一种空心热源包括一空心基底;一加热层,该加热层设置于空心基底的表面;以及,至少两个电极,所述至少两个电极间隔设置于加热层的表面,并分别与该加热层电连接;其中,所述的至少两个电极中,至少一个电极包括一碳纳米管结构。

    五十一、空心热源的制备方法

    申请号:CN200810142522.X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冯辰 | 刘锴 | 王鼎 | 姜开利 | 刘长洪 | 范守善

    摘要:一种空心热源的制备方法,其具体包括以下步骤:提供一空心基底;制备一碳纳米管结构;将该碳纳米管结构设置于所述空心基底的表面;间隔形成两个电极,该两个电极与该碳纳米管结构形成电连接,形成一空心热源。

    五十二、线热源

    申请号:CN200810068076.2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冯辰 | 刘锴 | 姜开利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线热源包括一线状基底,一加热层设置于线状基底的表面,以及两个电极间隔设置于加热层的表面,并分别与该加热层电连接,其中,所述加热层包括至少一碳纳米管长线。

    五十三、线热源的制备方法

    申请号:CN200810068458.5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冯辰 | 刘锴 | 王鼎 | 姜开利 | 刘长洪 | 范守善

    摘要:一种线热源的制备方法,其具体包括以下步骤:提供一线状基底;形成一反射层于线状基底的表面;制备一碳纳米管结构;将该碳纳米管结构设置于所述反射层的表面作为加热层;间隔形成两个电极于该线状基底两端,该两个电极与该碳纳米管结构形成电连接;以及形成一绝缘保护层于所述碳纳米管结构的外表面,形成一线热源。

    五十四、面热源

    申请号:CN200810068459.X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冯辰 | 刘锴 | 姜开利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面热源,该面热源包括至少两个电极和一加热层。所述至少两个电极间隔设置于该加热层上,并与该加热层电接触。该加热层包括多个线状碳纳米管结构。

    五十五、面热源

    申请号:CN200810142526.8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冯辰 | 刘锴 | 姜开利 | 范守善

    摘要:一种面热源,包括一加热层;至少两电极,该至少两个电极间隔设置且分别与该加热层电接触,其中,所述加热层包括至少一碳纳米管薄膜,且该碳纳米管薄膜包括多个首尾相连且择优取向排列的碳纳米管。

    五十六、线热源

    申请号:CN200810068078.1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刘锴 | 冯辰 | 姜开利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线热源包括一线状基底,一加热层设置于线状基底的表面,以及两个电极间隔设置于加热层的表面,并分别与该加热层电连接,其中,所述电极中,至少一个电极包括一碳纳米管结构。

    五十七、面热源

    申请号:CN200810142529.1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刘锴 | 冯辰 | 姜开利 | 范守善

    摘要:一种面热源,包括一加热层;以及,至少两个电极,该至少两个电极间隔设置,且分别与加热层电连接;其中,所述的至少两个电极中,至少一个电极包括一碳纳米管结构。

    五十八、面热源

    申请号:CN200810142527.2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刘锴 | 冯辰 | 姜开利 | 范守善

    摘要:一种面热源,包括一基底;一加热层,所述加热层设置于该基底的表面;至少两电极间隔设置且分别与该加热层电接触,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层包括多个碳纳米管长线结构。

    五十九、热电发电装置

    申请号:CN200910105490.0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柳鹏 | 赵文美 | 潜力 | 刘亮 | 陈丕瑾 | 范守善

    摘要:一种热电发电装置,其包括:一集热器,该集热器包括至少一吸热结构;一热电转换装置,该热电转换装置与该集热器的吸热结构相对设置,该集热器的吸热结构吸收热量并将所吸收的热量传递给该热电转换装置,其中,所述吸热结构包括至少一碳纳米管结构。所述热电发电装置采用碳纳米管结构作吸热结构,利用碳纳米管结构良好的吸热特性,可提高集热器的能量吸收效率,从而使得该热电发电装置的热电转换效率相对于现有技术显著提高。

    六十、立体热源

    申请号:CN200910106802.X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刘长洪 | 王佳平 | 姜开利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旨在提供一寿命长且电热转换效率高的立体热源。该立体热源包括一加热元件及至少两个电极。该加热元件包括基体及多个碳纳米管分布于该基体中。该至少两个电极间隔设置且分别与该加热元件电连接。所述加热元件构成一个中空的三维结构,该加热元件中的多个碳纳米管组成至少一自支撑的碳纳米管结构。该立体热源可以用于制造工厂管道、实验室加热炉或厨具电烤箱等。

    六十一、线热源

    申请号:CN200910106810.4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王佳平 | 刘长洪 | 范守善 | 姜开利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线热源,其包括一线状支撑结构,一加热元件设置于线状支撑结构的表面,以及两个电极,该两个电极间隔设置且与该加热元件电连接,所述加热元件包括至少一碳纳米管复合结构,该碳纳米管复合结构包括一基体及一碳纳米管膜结构复合于该基体中,且该碳纳米管膜结构包括多个相互缠绕的碳纳米管。该线热源可以用于制造自发热的取暖服、取暖手套或取暖鞋、电加热器、红外治疗仪、电暖器等,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

    六十二、面热源

    申请号:CN200910106806.8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王佳平 | 刘长洪 | 范守善 | 姜开利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面热源,其包括:一加热元件,该加热元件包括基体及多个相互缠绕的碳纳米管分布于该基体中;以及至少两电极间隔设置并与该加热元件电连接,该加热元件中的多个碳纳米管组成至少一自支撑的碳纳米管膜。该面热源可以用于制造自发热的取暖服、取暖手套或取暖鞋、电加热器、红外治疗仪、电暖器等,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

    六十三、面热源

    申请号:CN200910106804.9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刘长洪 | 王佳平 | 范守善 | 姜开利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面热源,包括:一加热元件,该加热元件包括基体及多个碳纳米管分布于该基体中;以及至少两电极间隔设置并与该加热元件电连接,其中,该加热元件中的多个碳纳米管组成至少一自支撑的碳纳米管结构,该碳纳米管结构中的碳纳米管无序排列、沿同一方向择优取向排列或沿不同方向择优取向排列。该面热源可以用于制造自发热的取暖服、取暖手套或取暖鞋、电加热器、红外治疗仪、电暖器等,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

    六十四、线热源

    申请号:CN200910106811.9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刘锴 | 冯辰 | 姜开利 | 王佳平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线热源,其包括:一加热元件;以及两电极,该两电极间隔设置且与该加热元件电连接;所述加热元件包括至少一线状碳纳米管复合结构,该线状碳纳米管复合结构包括一基体及至少一碳纳米管线状结构复合于该基体中。该线热源可以用于制造自发热的取暖服、取暖手套或取暖鞋、电加热器、红外治疗仪、电暖器等,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

    六十五、立体热源

    申请号:CN200910106812.3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刘锴 | 冯辰 | 姜开利 | 王佳平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旨在提供一寿命长且电热转换效率高的立体热源。该立体热源包括一加热元件及至少两个电极。该加热元件包括基体及多个碳纳米管分布于该基体中。该至少两个电极间隔设置且分别与该加热元件电连接。所述加热元件构成一个中空的三维结构,该加热元件中的多个碳纳米管组成至少一自支撑的碳纳米管结构。该立体热源可以用于制造工厂管道、实验室加热炉或厨具电烤箱等。

    六十六、面热源

    申请号:CN200910106803.4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冯辰 | 刘锴 | 王佳平 | 姜开利 | 刘长洪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面热源,其包括:一加热元件,该加热元件由一基体及多个碳纳米管组成的一体的自支撑的碳纳米管结构复合而成;以及至少两电极间隔设置并与该加热元件电连接。该面热源可以用于制造自发热的取暖服、取暖手套或取暖鞋、电加热器、红外治疗仪、电暖器等,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

    六十七、面热源的制备方法

    申请号:CN200910106600.5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冯辰 | 刘锴 | 王佳平 | 姜开利 | 刘长洪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面热源的制备方法,其包括:提供一碳纳米管结构;间隔形成一第一电极及一第二电极与该碳纳米管结构形成电连接,以及提供一基体前驱体,将基体前驱体与碳纳米管结构复合,形成一碳纳米管复合结构。

    六十八、立体热源的制备方法

    申请号:CN200910106809.1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冯辰 | 刘锴 | 王佳平 | 姜开利 | 刘长洪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旨在提供一寿命长且电热转换效率高的立体热源。该立体热源包括一加热元件及至少两个电极。该加热元件包括基体及多个碳纳米管分布于该基体中。该至少两个电极间隔设置且分别与该加热元件电连接。所述加热元件构成一个中空的三维结构,该加热元件中的多个碳纳米管组成至少一自支撑的碳纳米管结构。该立体热源可以用于制造工厂管道、实验室加热炉或厨具电烤箱等。

    六十九、线热源的制备方法

    申请号:CN200910106808.7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冯辰 | 刘锴 | 姜开利 | 王佳平 | 刘长洪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线热源的制备方法,其具体包括以下步骤:提供一碳纳米管结构;提供一线状支撑结构;将该碳纳米管结构设置于线状支撑结构的表面;间隔形成两个电极,并将该两个电极分别与该碳纳米管结构形成电连接;以及提供一基体材料预制体,并将该基体材料预制体与碳纳米管结构复合,形成一碳纳米管复合结构。

    七十、线热源

    申请号:CN200910106599.6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冯辰 | 刘锴 | 王佳平 | 姜开利 | 刘长洪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线热源,其包括一线状支撑结构,一加热元件设置于线状支撑结构的表面,以及两个电极,该两个电极间隔设置且与该加热元件电连接,所述的加热元件包括至少一碳纳米管复合结构,该碳纳米管复合结构包括一基体及一碳纳米管结构复合于该基体中。该线热源可以用于制造自发热的取暖服、取暖手套或取暖鞋、电加热器、红外治疗仪、电暖器等,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

    七十一、立体热源

    申请号:CN200910106813.8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冯辰 | 刘锴 | 姜开利 | 王佳平 | 刘长洪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旨在提供一寿命长且电热转换效率高的立体热源。该立体热源包括一加热元件及至少两个电极。该加热元件包括基体及多个碳纳米管分布于该基体中。该至少两个电极间隔设置且分别与该加热元件电连接。所述加热元件构成一个中空的三维结构,该加热元件中的多个碳纳米管组成至少一自支撑的碳纳米管结构。该立体热源可以用于制造工厂管道、实验室加热炉或厨具电烤箱等。

    七十二、面热源

    申请号:CN200910106805.3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刘锴 | 冯辰 | 王佳平 | 姜开利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面热源,包括:一加热元件,该加热元件包括一基体及多个碳纳米管分布于该基体中;以及至少两电极间隔设置并与该加热元件电连接,其中,该多个碳纳米管组成至少一自支撑的碳纳米管线状结构。该面热源可以用于制造自发热的取暖服、取暖手套或取暖鞋、电加热器、红外治疗仪、电暖器等,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

    七十三、碳纳米管织物及应用该碳纳米管织物的发热体

    申请号:CN200910109333.7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冯辰 | 姜开利 | 刘亮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碳纳米管织物及应用该碳纳米管织物的发热体,该碳纳米管织物包括一加热元件;至少两电极,该至少两电极间隔设置且与所述加热元件电连接;其中,所述加热元件包括多个首尾相连的碳纳米管,所述至少两电极与所述加热元件中的碳纳米管电连接。所述碳纳米管织物可应用于鞋垫、保暖衣物、电热毯、理疗仪等领域。

    七十四、红外理疗设备

    申请号:CN200910190415.9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冯辰 | 刘亮 | 姜开利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红外理疗设备,其包括一支撑元件,一设置于该支撑元件上的红外发射元件,其中,该红外发射元件包括一碳纳米管结构。

    七十五、壁挂式电取暖器

    申请号:CN200910190174.8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冯辰 | 姜开利 | 刘亮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壁挂式电取暖器。该壁挂式电取暖器包括一基板;一保温板,该保温板设置于该基板的表面;一加热元件,该加热元件设置于该保温板的表面;至少两个电极,该至少两个电极分别与该加热元件电连接;一壳体,该壳体固定该基板、保温板和加热元件。所述加热元件包括一碳纳米管层状结构,该碳纳米管层状结构包括多个碳纳米管。本发明所提供的壁挂式电取暖器采用碳纳米管层状结构作为加热元件,具有以下优点:其一,所述碳纳米管的密度较小,因此加热元件质量较轻,故该壁挂式电取暖器质量较轻,在挂于墙壁上时,墙壁的负重较轻,不易损坏墙壁;其二,该加热元件为一碳纳米管层状结构,该碳纳米管层状结构可具有较大的面积,因此,该壁挂式电取暖器的加热面积较大。

    七十六、立体热源

    申请号:CN200910149177.7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王鼎 | 刘锴 | 冯辰 | 姜开利 | 刘长洪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旨在提供一寿命长且电热转换效率高的立体热源。该立体热源包括一加热元件及至少两个电极。该加热元件包括多个均匀分布的碳纳米管。该至少两个电极间隔设置且分别与该加热元件电连接。所述加热元件构成一个中空的三维结构,该加热元件中的多个碳纳米管组成至少一自支撑的碳纳米管结构。该立体热源可以用于制造工厂管道、实验室加热炉或厨具电烤箱等。

    七十七、立体热源

    申请号:CN200910149176.2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冯辰 | 刘锴 | 姜开利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旨在提供一寿命长且电热转换效率高的立体热源。该立体热源包括一加热元件及至少两个电极。该加热元件包括多个均匀分布的碳纳米管。该至少两个电极间隔设置且分别与该加热元件电连接。所述加热元件构成一个中空的三维结构,该加热元件中的多个碳纳米管组成至少一自支撑的碳纳米管结构。该立体热源可以用于制造工厂管道、实验室加热炉或厨具电烤箱等。

    七十八、线热源

    申请号:CN200910138341.4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冯辰 | 刘锴 | 姜开利 | 范守善

    摘要:一种线热源,其包括一线状支撑结构,一加热元件设置于线状支撑结构的表面,以及至少两个电极间隔设置,所述的至少两个电极与该加热元件电连接,其中,所述的加热元件包括至少一碳纳米管膜,且同一碳纳米管膜中的碳纳米管沿同一方向择优取向排列。

    七十九、线热源

    申请号:CN200910138340.X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冯辰 | 刘锴 | 王鼎 | 姜开利 | 刘长洪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线热源,包括一线状支撑结构,一加热元件设置于线状支撑结构的表面,以及两个电极间隔设置,并分别与该加热元件电连接,其中,所述的加热元件包括一碳纳米管结构。

    八十、面热源

    申请号:CN200910146049.7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冯辰 | 刘锴 | 姜开利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面热源,其包括:一加热元件,该加热元件包括一碳纳米管结构,该碳纳米管结构包括多个均匀分布的碳纳米管;以及至少两电极间隔设置并与该加热元件电连接。该面热源可以用于制造自发热的取暖服、取暖手套或取暖鞋、电加热器、红外治疗仪、电暖器等。

    八十一、电烤箱

    申请号:CN200910109334.1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冯辰 | 姜开利 | 刘亮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烤箱,其包括一烤箱本体、一烤箱门及至少一电热元件。该烤箱本体为一具有一开口的腔体。该烤箱门与该烤箱本体连接,该烤箱门关闭时覆盖住该开口且与该烤箱本体形成一烹饪空间。该至少一电热元件设置在该烤箱本体内壁,用于加热该烹饪空间。该电热元件包括一碳纳米管结构及至少两个电极,所述至少两个电极间隔设置且与所述碳纳米管结构分别电连接。所述碳纳米管结构包括多个均匀分布的碳纳米管。

    八十二、加热器件

    申请号:CN200910106403.3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柳鹏 | 刘亮 | 姜开利 | 范守善

    摘要:一种加热器件,其包括:一绝缘基底;多个分别平行且等间隔设置于绝缘基底上且相互交叉设置的行电极与列电极,多个由所述每两个相邻行电极与每两个相邻列电极相互交叉设置而形成的网格,以及多个分别对应设置于网格中的加热单元。所述行电极与列电极之间电绝缘。每个加热单元进一步包括间隔设置的一第一电极与一第二电极,以及一加热元件,该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分别与上述行电极与列电极电连接。该加热元件包括一碳纳米管结构,且分别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电连接。

    八十三、注射器用之加热器

    申请号:CN200910110311.2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王佳平 | 冯辰 | 姜开利 | 刘亮 | 范守善

    摘要:一种注射器用之加热器,其包括一个本体以及一个设置于所述本体的加热模组。所述加热模组包括一个加热元件以及至少两个间隔设置且电性连接于该加热元件的电极。所述加热元件包括多根碳纳米管。本发明所提供的注射器用加热器可以直接将其本体固定于注射液的包装容器或包装袋上,或者是输液管上,从而为注射给液加热。由于当给加热元件通以电流时,该加热元件的电阻是不变的,通常电压也是不变的,所以该加热器所产生的热量也是恒定的,进而使得注射给液的加热温度恒定,达到医学上所要求的注射给液加热的技术标准。同时,该加热器只要有电源便可以使用,不用频繁更换,使用简单方便。

    八十四、一种粘合两基体的方法

    申请号:CN200910110319.9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王佳平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粘合两基体的方法。该粘合两基体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提供一第一基体,该第一基体具有一表面;提供至少一碳纳米管膜,将该至少碳纳米管膜设置于该第一基体的表面,构成一碳纳米管层状结构;在碳纳米管层状结构上间隔地设置两个电极,该两个电极分别与所述碳纳米管层状结构电连接;提供一第二基体,将该第二基体覆盖于该碳纳米管层状结构设置,使该碳纳米管层状结构位于第一基体和第二基体之间;施加一定电压于该两个电极,使该碳纳米管层状结构升温以使第一基体和第二基体与该碳纳米管层状结构接触的部分软化或液化;施加压力于该第一基体和第二基体之间以粘合所述第一基体与第二基体。

    八十五、电取暖器

    申请号:CN200910190175.2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冯辰 | 姜开利 | 刘亮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取暖器。该电取暖器包括一底座,一支架及一机头。该支架固定于该底座。所述机头与该支架活动连接。所述机头包括一支撑结构,一加热模组及一保护结构。该加热模组设置于该支撑结构上,且位于该支撑结构与该保护结构之间。所述加热模组包括一加热元件和至少两个电极,该至少两个电极分别与该加热元件电连接。所述加热元件包括一碳纳米管层状结构,该碳纳米管层状结构包括多个碳纳米管。所述电取暖器具有以下优点:其一,由于碳纳米管的密度较小,因此加热元件质量较轻,故该电取暖器质量较轻,使用方便;其二,由于该碳纳米管层状结构可具有较大的面积,因此,该电取暖器的加热面积较大。

    八十六、热理疗器

    申请号:CN201010618082.8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陈鲁倬 | 刘长洪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热理疗器,其包括:一绝缘基底具有一表面;多个行电极与多个列电极相互交叉设置于绝缘基底的表面,每两个相邻的行电极和与其交叉的两个相邻的列电极形成一个网格,且行电极与列电极之间电绝缘;以及多个加热单元,每个加热单元对应一个网格设置,每个加热单元包括一第一电极、一第二电极和一加热元件,该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间隔设置,并分别与所述行电极和列电极电连接,所述加热元件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电连接;所述加热元件包括一碳纳米管膜结构以及一柔性高分子基体,所述柔性高分子基体具有一靠近所述绝缘基底的表面,所述碳纳米管膜结构设置于所述柔性高分子基体中且靠近该高分子基体靠近所述绝缘基底的表面。

    八十七、微加热装置

    申请号:CN201010555629.4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王雪深 | 李群庆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微加热装置,其包括至少一第一电极、至少一第二电极、至少一第一碳纳米管及至少一第二碳纳米管。所述至少一第一碳纳米管自所述至少一第一电极延伸出来。所述至少一第二碳纳米管自所述至少一第二电极延伸出来。所述至少一第二碳纳米管与所述至少一第一碳纳米管相互搭接形成至少一节点。

    八十八、微机电系统麦克风及其制备方法

    申请号:CN200710076043.8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乔东海

    摘要:一种微机电系统麦克风,包括封装外壳、容置于该封装外壳内的麦克风芯片及与该麦克风芯片电连接的外部电路,该封装外壳上设有一声波的入口,该麦克风芯片包括背板、隔离层及振动膜,该隔离层将该背板与振动膜隔开,并于其间形成空气间隙,该背板上形成声学孔,所述声学孔贯穿该背板上下并与空气间隙连通,该麦克风芯片设有振动膜或背板的一侧面向封装外壳的入口并与封装外壳紧密贴合,使该封装外壳与该麦克风芯片之间形成一密闭的腔体作为麦克风芯片的声后腔。本发明还提供了两种上述微机电系统麦克风的制备方法。

    八十九、平板扬声器

    申请号:CN200910107488.7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姜开利 | 刘亮 | 冯辰 | 潜力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平板扬声器,该平板扬声器包括:一压电元件,该压电元件包括一第一表面和与该第一表面相对的一第二表面;一第一电极,该第一电极与所述压电元件电连接且设置于其第一表面;一第二电极,该第二电极与所述压电元件电连接且设置于所述压电元件的第二表面;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均为一碳纳米管结构,该碳纳米管结构包括多个基本沿同一个方向排列的碳纳米管。该平板扬声器由于采用上述碳纳米管结构作为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因此该平板扬声器具有较高灵敏度和稳定性。

    九十、音圈及使用该音圈的扬声器

    申请号:CN200910190387.0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刘亮 | 王佳平

    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扬声器。该扬声器包括一音圈骨架,一音圈,一振动膜及一磁路系统。该音圈缠绕于该音圈骨架的轴向外表面。该振动膜与所述音圈骨架相连接。该磁路系统具有一磁场间隙。所述音圈设置在该磁场间隙中。所述音圈包括缠绕在音圈骨架外表面的至少一导线结构,该导线结构包括一导线和一包覆于该导线外表面的绝缘层。该导线包括一芯线和一碳纳米管线状结构。该碳纳米管线状结构包括多个碳纳米管。该碳纳米管线状结构可有效提高整个音圈的强度及耐弯折性能,使该音圈不易发生断裂,从而提高扬声器的寿命。

    九十一、扬声器

    申请号:CN200910189913.1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刘亮 | 王佳平

    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扬声器。该扬声器包括一音圈骨架,一音圈,一振动膜及一磁路系统。该音圈设置在该音圈骨架一端的外围。该振动膜与所述音圈骨架相连接。该磁路系统具有一磁场间隙。所述音圈设置在该磁场间隙中。所述音圈骨架包括一碳纳米管层状结构,该碳纳米管层状结构包括多个碳纳米管。由于碳纳米管层状结构包括多个碳纳米管,碳纳米管耐热性能稳定,可耐500摄氏度的高温,因此采用碳纳米管层状结构的音圈骨架具有良好的耐高温性能,应用范围较广。

    九十二、定心支片及具有该定心支片的扬声器

    申请号:CN200910110319.9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刘亮 | 王佳平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定心支片,该定心支片具有振纹且其中央处具有一通孔。该定心支片为一层状碳纳米管复合结构。该层状碳纳米管复合结构包括一碳纳米管膜结构及一无定形碳结构。该碳纳米管膜结构具有多个微孔。该无定形碳结构包括多个无定形碳颗粒填充在所述碳纳米管膜结构的微孔中。

    九十三、振动膜、振动膜的制备方法及具有该振动膜的扬声器

    申请号:CN200910110321.6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王佳平 | 刘亮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振动膜,该振动膜为一层状碳纳米管复合结构。该层状碳纳米管复合结构包括一碳纳米管膜结构及一无定形碳结构。该碳纳米管膜结构具有多个微孔。该无定形碳结构包括多个无定形碳填充在所述碳纳米管膜结构的微孔中。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具有该振动膜的制备方法及具有该振动膜扬声器。

    九十四、音圈骨架及扬声器

    申请号:CN200910108181.9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刘亮 | 王佳平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音圈骨架及应用该音圈骨架的扬声器。所述音圈骨架为一碳纳米管复合结构围成的一中空管状结构。

    九十五、音圈引线及采用该音圈引线的扬声器

    申请号:CN200910109566.7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刘亮 | 王佳平

    摘要:一种音圈引线,其包括:一导线结构,该导线结构包括至少一导线;其中,该音圈引线进一步包括一芯线结构,且所述导线结构螺旋缠绕于所述芯线结构的表面,该芯线结构包括至少一碳纳米管线状结构,该碳纳米管线状结构包括多个碳纳米管。本发明也提供一种采用上述音圈引线的扬声器。所述音圈引线具有较好的强度及较高的耐弯折性,使用寿命较长。

    九十六、定心支片及使用该定心支片的扬声器

    申请号:CN200910190386.6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刘亮 | 王佳平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定心支片,该定心支片具有振纹,且该定心支片的中央处具有一通孔,其中所述定心支片包括至少一碳纳米管结构和一基体,其中碳纳米管结构设置于基体之中,所述碳纳米管结构包括多个碳纳米管。

    九十七、振动膜及应用该振动膜的扬声器

    申请号:CN200910108865.9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王佳平 | 刘亮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振动膜,包括:一振膜基体;以及至少一增强结构复合于该振膜基体中,其中,该增强结构由至少一自支撑的碳纳米管结构组成。本发明还涉及一应用该振动膜的扬声器。

    九十八、振动膜及应用该振动膜的扬声器

    申请号:CN200910108863.X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王佳平 | 刘亮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振动膜,包括:基础振膜及增强结构层叠设置,其中,该增强结构由至少一自支撑的碳纳米管结构组成,该碳纳米管结构包括多个碳纳米管通过范德华力首尾相连。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应用该振动膜的扬声器。

    九十九、一种耳机线及具有该耳机线的耳机

    申请号:CN200910109831.1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刘亮 | 吴荣发

    摘要:一种耳机,其包括一根耳机线,一个电性连接于所述耳机线一端的扬声器以及一个电性连接于所述耳机线另一端的插头。所述耳机线包括一根第一极线,一根与所述第一极线绝缘相间的第二极线,一个包覆在所述第一、第二极线外面的护层。所述第一、第二极线都分别包括至少一根导线。所述导线外侧设置有绝缘层。所述第一、第二极线中之一还包括至少一根碳纳米管线。由于碳纳米管本身所具有的优异的机械性能,由该碳纳米管制备的碳纳米管线也具有强大的抗绕折度,因此具有该碳纳米管线的耳机线,其抗绕折度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从而降低耳机的损坏率。

    一百、振动膜及使用该振动膜的扬声器

    申请号:CN200910109331.4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王佳平 | 刘亮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振动膜,其包括一边缘部以及一与该边缘部相连接的中心部。所述中心部包括一碳纳米管结构以及与该膜状碳纳米管相结合的基材。所述碳纳米管结构包括多个碳纳米管,相邻的碳纳米管通过范德华力结合。由于碳纳米管本身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与较小的密度,因此由该碳纳米管构成的碳纳米管结构制成的振动膜会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和更小的重量,从而提高了振动膜的比强度并且降低了该振动膜的重量。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所述振动膜的制备方法及具有该振动膜的扬声器。


    欢迎大家关注以上专利,如有合作意向,请于2025年524前联系:ottip@tsinghua.edu.cn(邮件中标明“专利展示”咨询合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