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2025 专利展示(九)

    2025/04/24

    一、碳纳米管压力传感器及其压力感测方法

    申请号:CN200410026540.3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吴健 | 刘锋

    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碳纳米管压力传感器,其可包括一碳纳米管、一碳纳米管束或一有不同尺寸/类型的碳纳米管阵列,每个碳纳米管都与测量电路中的导电元件电性连接。当碳纳米管承受使它横截面变形的压力时,发生形变的碳纳米管的形状将影响电路中的电流,而待测压力则由测量电路监控的电流来决定。压力传感器的压力感测范围可通过使用不同数量的不同尺寸/类型的碳纳米管来实现。本发明还提供上述压力传感器的压力感测方法。本发明所提供的碳纳米管压力传感器具有测量精确度小、灵敏度高及感测范围宽且可调等优点,适合应用在不同的微机电系统(MEMS,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或纳米机电系统(NEMS,Nan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中。

    二、透明导电膜的制备方法

    申请号:CN200610157000.8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魏洋 | 肖林 | 朱峰 | 刘亮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透明导电膜的制备方法,是在玻璃元件的表面形成所需的透明导电膜,该透明导电膜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制备碳纳米管浆料;将制备的碳纳米管浆料在玻璃元件的表面形成一个碳纳米管浆料层;将碳纳米管浆料层烘干;以及将形成有碳纳米管浆料层的玻璃元件在氮气或惰性气体的保护下加热至300~500℃并保温一定的时间,再降至室温,从而在玻璃元件的表面形成碳纳米管透明导电膜。

    三、导电胶带及其制造方法

    申请号:CN200710073769.6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付伟琦 | 刘亮 | 柳鹏 | 杨远超 | 范守善

    摘要:一种导电胶带,包括:基底,及形成在基底至少一侧上的胶粘层,其中,所述的胶粘层包括碳纳米管和胶粘剂,该碳纳米管均匀分散在该胶粘剂中。一种导电胶带的制造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1)制备碳纳米管分散液及胶粘剂,将碳纳米管与二氯乙烷混合均匀分散后得到分散液;(2)将上述碳纳米管分散液与胶粘剂均匀混合后涂覆在基底上;及(3)干燥涂覆在基底上的混合物以形成该导电胶带。

    四、导电胶带及其制造方法

    申请号:CN200710073979.5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付伟琦 | 柳鹏 | 杨远超 | 冯辰 | 张晓波 | 刘亮 | 姜开利 | 范守善

    摘要:一种导电胶带包括基层、形成在该基层至少一侧上的胶粘层及形成在该胶粘层上的至少一层碳纳米管薄膜,该胶粘层位于该基层与该至少一层碳纳米管薄膜之间,该至少一层碳纳米管薄膜包括多束定向排列且连续的碳纳米管束,该多束碳纳米管束平行于所述导电胶带所在的平面。一种导电胶带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制备至少一层碳纳米管薄膜及胶粘剂,该至少一层碳纳米管薄膜包括多束定向排列且连续的碳纳米管束;将胶粘剂均匀涂覆在基层上并干燥基层上的胶粘剂以形成胶粘层;及将所述至少一层碳纳米管薄膜压在固定好的胶粘层上使该胶粘层位于该至少一层碳纳米管薄膜与该基层之间。

    五、电离规

    申请号:CN200710074323.5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肖林 | 陈丕瑾 | 胡昭复 | 魏洋 | 刘亮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离规,该电离规包括线状阴极、阳极和离子收集极,该阳极环绕于线状阴极外侧,离子收集极环绕于阳极外侧,其中,线状阴极包括线状基体及设置于线状基体上的场发射薄膜。该场发射薄膜优选为碳纳米管。该电离规利用碳纳米管的场发射性质发射电子,从而测量气体压强,因此具有结构简单、稳定性好、低功耗、低放气率等优点,适用于对温度或光敏感的真空系统。

    六、导电胶带及其制造方法

    申请号:CN200710075060.X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付伟琦 | 刘亮 | 柳鹏 | 杨远超 | 范守善

    摘要:一种导电胶带,其包括胶粘层及多个碳纳米管。该多个碳纳米管相互平行地穿设于上述胶粘层中且垂直于该胶粘层两侧表面,该多个碳纳米管的两端从该胶粘层两侧露头。一种导电胶带的制造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制备胶粘剂及多个碳纳米管;使该胶粘剂包覆该多个碳纳米管;及使该多个碳纳米管从该胶粘剂的两端露头而形成导电胶带。所述的导电胶带,其碳纳米管穿设于该胶粘层中,碳纳米管的导电性要优于无定形碳的导电性,故含碳纳米管的导电胶带的电阻低;制备导电胶带时,如要达到同样的导电性,那么碳纳米管的用量会更少,因此导电胶带的成本低。所述的导电胶带的制造方法,通过将碳纳米管穿设于胶粘剂中,制备方法简单且成本低。

    七、黑孔化溶液及其制备方法

    申请号:CN200710077348.0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林承贤 | 白耀文 | 张睿 | 李文钦

    摘要:本发明揭示了一种黑孔化溶液及其制备方法。该黑孔化溶液包括:碳纳米管,表面活性剂,碱性物质和适量的液体溶剂。其中,碳纳米管经过功能化处理后,在分散剂的作用下稳定地分散于该黑孔化溶液中。该黑孔化溶液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提供一碳纳米管原料,对碳纳米管原料进行功能化处理使碳纳米管表面带有负电荷;将功能化的碳纳米管与一碱性物质混合,将该混合物加入至一液体溶剂中,得到一悬浮溶液;将该悬浮溶液中加入一表面活性剂;以及机械搅拌该悬浮溶液得到黑孔化溶液。

    八、电子元件

    申请号:CN200710125102.6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李群庆 | 姜开利 | 刘亮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元件,该电子元件包括一基体;一透明导电层,该透明导电层设置于上述基体的一表面上。其中,所述的透明导电层包括一碳纳米管层。

    九、电磁屏蔽层及其制备方法

    申请号:CN200710125405.8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戴丰源 | 何纪壮 | 潘继红 | 郑勇 | 姜开利 | 刘亮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磁屏蔽层,包括一导电层和一碳纳米管薄膜结构,所述导电层设置于所述碳纳米管薄膜结构的表面,并与该碳纳米管薄膜结构表面电接触。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电磁屏蔽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提供一基体,该基体具有一表面;制备一碳纳米管薄膜;在所述基体的表面形成一碳纳米管薄膜结构;在所述碳纳米管薄膜结构的表面形成一导电层,从而在所述基体的表面形成一电磁屏蔽层。

    十、透明导电薄膜的制备方法

    申请号:CN200810066687.3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陈卓 | 姜开利 | 范守善

    摘要:一种图形化的透明导电薄膜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提供一碳纳米管阵列;从碳纳米管阵列中拉取获得至少一层碳纳米管薄膜;提供一支撑体,将上述至少一层碳纳米管薄膜粘附于支撑体上形成一碳纳米管薄膜结构;采用功率密度为10000-100000瓦/平方毫米的激光束以800-1500毫米/秒的扫描速度按照形成预定的图形的路径照射碳纳米管薄膜结构的表面,在碳纳米管薄膜结构中形成预定图形;将碳纳米管薄膜结构中形成预定图形的部分与其他部分分离,形成图形化的透明导电薄膜。

    十一、电离规

    申请号:CN200810066962.1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肖林 | 刘亮 | 姜开利 | 范守善

    摘要:一种电离规,该电离规包括阴极、栅极和离子收集极,该栅极设置于该阴极与该离子收集极之间,阴极、栅极和离子收集极间隔绝缘设置,其中,所述栅极包括一碳纳米管结构。该电离规用于测量真空环境的真空度。

    十二、电致伸缩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申请号:CN200810067725.7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陈鲁倬 | 刘长洪 | 范守善

    摘要:一种电致伸缩复合材料,其包括:一柔性高分子基底,分散在所述柔性高分子基底中的多个碳纳米管。其中,所述电致伸缩复合材料还进一步包括分散在所述柔性高分子基底中的多个陶瓷颗粒。另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电致伸缩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十三、电致伸缩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申请号:CN200910105116.0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刘长洪 | 陈鲁倬 | 范守善

    摘要:一种电致伸缩复合材料,其包括:一柔性高分子基体,分散在所述柔性高分子基体中的多个碳纳米管,其中,所述电致伸缩复合材料还进一步包括分布在所述柔性高分子基体中的多个气泡。一种电致伸缩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提供大量的碳纳米管以及柔性高分子材料前驱体;将所述碳纳米管与柔性高分子材料前驱体混合得到一混合液;以及添加发泡剂于该混合液中,并固化处理该混合液,得到一电致伸缩复合材料。通过在制备该电致伸缩复合材料时加入发泡剂,从而使该电致伸缩复合材料中具有多个气泡,气体的热胀冷缩效果特别明显,所以该电致伸缩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伸缩率。该电致伸缩复合材料可用于人工肌肉或制动器等领域。

    十四、巨磁阻复合材料

    申请号:CN200910105114.1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胡春华 | 刘长洪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巨磁阻复合材料,其包括:一高分子基体,及分散在所述高分子基体中的多个碳纳米管。其中,所述多个碳纳米管中,至少部分碳纳米管相互独立地分散在高分子基体当中。本发明提供的巨磁阻复合材料具有柔性且易于剪裁,有利于实际应用。

    十五、碳纳米管阵列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

    申请号:CN200910105489.8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YAO YUAN

    摘要:一种碳纳米管阵列传感器,其包括:一第一电极;一第二电极;一设置于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的碳纳米管阵列,所述碳纳米管阵列包括多个碳纳米管,且所述碳纳米管阵列包括第一端和与该第一端相背的一第二端;至少一第一导电金属层,该第一电极与碳纳米管阵列的第一端通过该第一导电金属层电连接;至少一第二导电金属层,该第二电极与碳纳米管阵列的第二端通过该第二导电金属层电连接;其中,该碳纳米管阵列的第一端沉积有一第一亲金属层,该第一亲金属层与上述第一导电金属层接触并电连接,该碳纳米管阵列的第二端沉积有第二亲金属层,该第二亲金属层与上述第二导电金属层接触并电连接。

    十六、电致伸缩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以及电热式致动器

    申请号:CN200910105807.0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陈鲁倬 | 刘长洪 | 李洪江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电热式致动器,其包括一第一材料层、一第二材料层及至少两个电极,所述第一材料层和第二材料层层叠设置且热膨胀系数不同,该至少两个电极间隔设置并与第一材料层电连接,其中,所述第一材料层包括一第一聚合物基体及分散在该第一聚合物基体中的多个碳纳米管,所述第二材料层包括一第二聚合物基体。该电热式致动器具有较高的导电和导热特性,且热响应速率较快。

    十七、电磁波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

    申请号:CN200910106405.2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肖林 | 张玉莹 | 姜开利 | 刘亮 | 范守善

    摘要:一种电磁波检测装置,其包括:一电磁波传感器,用于接收待检测的电磁波;一第一电极和一第二电极,该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间隔设置且与所述电磁波传感器电连接;一测量装置,该测量装置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电连接;其中,所述电磁波传感器包括一碳纳米管结构,该碳纳米管结构包括多个碳纳米管,该多个碳纳米管沿同一方向从第一电极延伸至第二电极,以使该碳纳米管结构的电阻可因接收电磁波的作用而发生相应改变,该测量装置用于测量该碳纳米管结构的电阻。此外,本发明也提供了一种应用上述电磁波检测装置检测电磁波的检测方法。

    十八、热敏电阻

    申请号:CN200910129973.4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陈鲁倬 | 刘长洪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热敏电阻,其包括:一硅橡胶基体以及多个碳纳米管,该多个碳纳米管在该硅橡胶基体中均匀分散并相互搭接形成导电网络。该热敏电阻既具有NTC特性又具有PTC特性,具有电源冲击电流的抑制和异常过电流保护的双重功能,可应用于特殊的电路中。

    十九、臭氧发生装置

    申请号:CN200910107300.9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杨远超 | 姜开利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臭氧发生装置,其包括间隔设置的一第一电极及一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至少部分相对设置。该臭氧发生装置用于将注入到该第一及第二电极之间的氧气转换为臭氧。所述第一电极靠近所述第二电极的一侧设置有至少一放电单元,所述放电单元包括至少一碳纳米管线自第一电极往第二电极方向延伸,该碳纳米管线包括多个碳纳米管首尾相连且基本沿碳纳米管线轴向排列,该碳纳米管线靠近所述第二电极的一端伸出至少一碳纳米管。本发明提供的臭氧发生装置,其放电单元包括至少一碳纳米管线,该碳纳米管线的放电端为直径在纳米级的碳纳米管,因此所述臭氧发生装置具有较大电晕电流。

    二十、电磁波偏振方向检测方法及检测装置

    申请号:CN200910107490.4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肖林 | 张玉莹 | 姜开利 | 刘亮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电磁波偏振方向的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一碳纳米管结构置于一真空环境中,该碳纳米管结构包括多个沿同一方向排列的碳纳米管;提供一电磁波发射源,发射一偏振的电磁波,并使其基本垂直地入射至所述碳纳米管结构表面,该碳纳米管结构吸收该电磁波并发光;在基本垂直于电磁波入射方向的平面内旋转所述碳纳米管结构,根据所述碳纳米管结构发出可见光的变化判断所述电磁波的偏振方向。该方法简单直观。本发明也提供一种电磁波偏振方向的检测装置。

    二十一、柔性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

    申请号:CN200910108702.0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王雪深 | 李群庆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柔性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提供一硬基底,该硬基底具有一表面;提供一柔性基底,该柔性基底具有一第一表面及与该第一表面相对设置的一第二表面,将该柔性基底的第一表面固定于所述硬基底的表面;采用半导体加工工艺直接在所述柔性基底的第二表面形成半导体器件;以及去除所述硬基底,形成一柔性半导体器件。上述制造方法可以避免在所述柔性基底上直接进行半导体加工以形成柔性半导体器件时,所述柔性基底自身发生卷曲及表面起伏的现象,便于进行加工且可以提高该柔性半导体器件的精度。

    二十二、电致伸缩复合材料及电致伸缩元件

    申请号:CN200910108792.3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陈鲁卓 | 刘长洪 | 王佳平 | 范守善

    摘要:一种电致伸缩复合材料,所述电致伸缩复合材料为片材,其包括:一柔性高分子基体,以及分散在所述柔性高分子基体中的多个一维导电材料,所述多个一维导电材料的轴向基本沿同一方向定向排列。该电致伸缩复合材料可用于人工肌肉或致动器等领域。

    二十三、电磁波信号检测方法及检测装置

    申请号:CN200910161446.1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姜开利 | 肖林 | 陈卓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磁波信号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提供一碳纳米管结构,该碳纳米管结构包括多个碳纳米管;通过该碳纳米管结构吸收一电磁波信号,使该碳纳米管结构发热,并加热周围介质发出声波;以及根据所述碳纳米管结构发出声波的强度判断所述电磁波信号的强度。另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电磁波信号检测装置。

    二十四、还原装置及应用于还原装置的料斗

    申请号:CN200910189715.5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任建勋 | 杨康定 | 陈群

    摘要:一种还原装置,其具有一腔体,其中,该还原装置进一步包括一滑动装设于所述腔体内的一料斗。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应用于该还原装置的料斗。本发明所采用的料斗可便于装载还原物料。

    二十五、一种高阻抗传输线

    申请号:CN200910110162.X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高旭 | 张志军 | 冯正和 | 马迪文 | 李展 | 阎勇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高阻抗传输线,其包括多个线圈连续排列且电性连接。每个线圈进一步包括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的一第一平行部与一第二平行部。任意两个相邻的线圈中的第一平行部相互电性连接,任意两个相邻的线圈中的第二平行部相互电性连接。

    二十六、应变测量装置及测量方法

    申请号:CN200910188746.9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陈鲁倬 | 刘长洪 | 王佳平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应变测量装置,其包括:一应变片;一用于夹持并拉伸所述应变片的夹持装置,所述应变片在拉伸方向上产生纵向应变,在垂直于拉伸方向上产生横向应变;以及一用于测量所述应变片的横向应变的横向应变记录器。所述应变片包括一碳纳米管膜结构,该碳纳米管膜结构包括多个碳纳米管,所述多个碳纳米管分别沿一第一方向与一第二方向择优取向排列,沿第一方向择优取向定向排列的碳纳米管与沿第二方向定向择优取向排列的碳纳米管重叠交叉设置,所述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具有一夹角,所述夹角大于0度小于180度,使用时,应变片是沿所述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的夹角的平分线的方向设置在夹持装置。本发明还提供采用上述应变测量装置测量应变的方法。

    二十七、压控开关、其应用方法及使用该压控开关的报警系统

    申请号:CN201010102132.7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胡春华 | 刘长洪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压控开关,其包括一双稳态电阻元件,该双稳态电阻元件包括一高分子载体及分散在该高分子载体中的多个金属颗粒。该双稳态电阻元件具有一低阻态与一高阻态两个工作状态。在低阻态,所述多个金属颗粒表面形成有金属导电丝,该多个金属颗粒通过该金属导电丝形成一导电通路。在高阻态,所述多个金属颗粒表面的金属导电丝断裂,使所述导电通路断开。所述低阻态的触发信号为一激励电场。所述高阻态的触发信号为一压差信号。本发明还涉及一种该压控开关的应用方法及使用该压控开关的报警系统。

    二十八、温控开关、其应用方法及使用该温控开关的报警系统

    申请号:CN201010102134.6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胡春华 | 刘长洪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温控开关,其包括一双稳态电阻元件,该双稳态电阻元件包括一高分子载体及分散在该高分子载体中的多个金属颗粒。该双稳态电阻元件具有一低阻态与一高阻态两个工作状态。在低阻态,所述多个金属颗粒表面形成有金属导电丝,该多个金属颗粒通过该金属导电丝形成一导电通路。在高阻态,所述多个金属颗粒表面的金属导电丝断裂,使所述导电通路断开。所述低阻态的触发信号为一激励电场。所述高阻态的触发信号为一温差信号。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应用该温控开关的方法及一种使用该温控开关的报警系统。

    二十九、电致动材料及电致动元件

    申请号:CN201010133308.5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陈鲁倬 | 刘长洪 | 范守善

    摘要:一种电致动材料,包括一片状柔性高分子基体以及一碳纳米管膜结构,其中,所述碳纳米管膜结构至少部分包埋于所述柔性高分子基体一表面,所述碳纳米管膜结构为多个碳纳米管通过范德华力结合而成,所述碳纳米管膜结构包括至少一第一接电部、至少一第二接电部及连接所述第一接电部和第二接电部而形成长条状导电通路的一连接部,所述第一接电部与第二接电部相互间隔设置并位于所述连接部的同一侧。本发明还提供采用所述电致动材料的电致动元件。所述电致动材料及其电致动元件可用于人工肌肉或致动器等领域。

    三十、电致动结构及电致动元件

    申请号:CN201010160950.2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刘长洪 | 陈鲁倬 | 范守善

    摘要:一种电致动结构,具有一第一端,以及与该第一端相对设置的第二端。该电致动结构包括至少两个电致动材料层,该至少两个电致动材料层在所述电致动结构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延伸且所述延伸部分相互电绝缘,该至少两个电致动材料层在电致动结构的第一端处电连接,在第二端处分开设置。本发明还提供采用所述电致动结构的电致动元件。

    三十一、红外探测器

    申请号:CN201010210121.0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胡春华 | 刘长洪 | 范守善

    摘要:一种红外探测器,包括:一第一电极;一第二电极;以及一设置于该第一电极与该第二电极之间的探测元件;其中,该探测元件包括一覆盖结构,该覆盖结构覆盖该探测元件一部分而使探测元件分成一光照区域及一非光照区域,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探测元件的光照区域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探测元件的非光照区域电连接。

    三十二、电磁波检测装置

    申请号:CN201010209989.9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肖林 | 姜开利 | 张玉莹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磁波检测装置,其包括至少一个电磁波检测单元,其中,该每个电磁波检测单元包括:一第一碳纳米管结构,该第一碳纳米管结构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碳纳米管;两个第一电极相互间隔且分别与该第一碳纳米管结构电连接;一第二碳纳米管结构,该第二碳纳米管结构包括多个沿第二方向排列的碳纳米管,该第二碳纳米管结构与该第一碳纳米管结构相对且间隔设置,且该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垂直;及两个第二电极相互间隔且分别与该第二碳纳米管结构电连接。

    三十三、光栅耦合器及其封装结构

    申请号:CN201010260139.1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冯俊波 | 李群庆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性能、低成本、易封装的光栅耦合器,包括反射层、隔离层、波导层、下包层、衬底层,所述下包层、波导层、隔离层、反射层依次设置于衬底层上,波导层设置有光栅,衬底层设置有光纤对准槽。本发明所提供的光栅耦合器的封装结构为纳米波导器件提供了一种高效的封装方案,降低了工艺难度,提高了大规模封装集成的可行性。

    三十四、电致动夹持器

    申请号:CN201010262569.7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陈鲁倬 | 刘长洪 | 范守善

    摘要:一种电致动夹持器,包括一支撑部,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电致动夹持臂,所述至少两个电致动夹持臂通过支撑部固定。其中,每一个电致动夹持臂包括一片状柔性高分子基体以及一碳纳米管膜结构,其中,所述碳纳米管膜结构至少部分包埋于所述柔性高分子基体一表面,所述碳纳米管膜结构为多个碳纳米管通过范德华力结合而成,所述至少两个电致动夹持臂具有碳纳米管膜结构的表面间隔相对。所述电致动夹持器可应用于仿生领域,如机器人的手。

    三十五、电致动清洁装置

    申请号:CN201010262472.6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陈鲁倬 | 刘长洪 | 范守善

    摘要:一种电致动清洁装置,其包括一个支撑体以及至少一个电致动清洁臂,该电致动清洁臂的一端固定于所述支撑体。所述电致动清洁臂包括一片状柔性高分子基体以及一碳纳米管膜结构,其中,所述碳纳米管膜结构至少部分包埋于所述柔性高分子基体一表面,所述碳纳米管膜结构为多个碳纳米管通过范德华力结合而成。该电致动清洁装置可以应用于要求较轻质量的清洁装置的设备,比如外太空飞船,火星探测车等设备中。

    三十六、粘合物件的方法

    申请号:CN201010524873.4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王佳平 | 谢睿 | 姜开利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粘合物件的方法。该粘合物件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提供一第一物件,该第一物件具有一第一表面;提供一碳纳米管层状结构于第一表面;提供一第二物件,该第二物件包括一第二表面,将该第二物件的第二表面覆盖并接触该碳纳米管层状结构设置,使该碳纳米管层状结构位于第一物件和第二物件之间形成一多层结构;放置上述多层结构于一电磁波环境中一段时间使第一物件和第二物件粘合于一体。

    三十七、导电墨水及其制备方法

    申请号:CN201010619664.8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郝海燕 | 杜秉初 | 张春海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揭示了一种导电墨水,其包括:质量百分比为0.5~5%的碳纳米管、质量百分比为7~25%的鳞片石墨、有机载体、粘结剂、分散剂、薄膜增强剂以及溶剂。另外,本发明还提供所述墨水的制备方法。

    三十八、相变存储单元及相变存储器

    申请号:CN201110172963.6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柳鹏 | 李群庆 | 姜开利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相变存储单元,所述相变存储单元包括:一数据写入电路,该数据写入电路包括依次串联的一第一电极、至少一碳纳米管层以及一第二电极,用于相变存储单元工作过程中的数据写入;一数据读取电路,该数据读取电路包括依次串联的一第三电极、至少一相变层以及一第四电极,用于相变存储单元工作过程中的数据读取,其中,所述至少一相变层与所述至少一碳纳米管层至少部分层叠设置。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一种具有所述相变存储单元的相变存储器。

    三十九、相变存储器的制备方法

    申请号:CN201110172980.X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柳鹏 | 李群庆 | 姜开利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相变存储单元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提供一基底;在所述基底一表面形成间隔设置的一第一行电极引线及一第二行电极引线;提供一碳纳米管层,其为整体的连续的层状结构;将所述碳纳米管层直接铺设于所述基底的表面,并使其与所述第二行电极引线接触设置;在所述碳纳米管层的表面设置一相变层;在所述基底表面间隔设置一第一列电极引线及一第二列电极引线、分别与所述第一行电极引线及所述第二行电极引线绝缘交叉,并使所述第二列电极引线与所述相变层接触设置,同时设置一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一行电极引线及碳纳米管层接触设置,设置一第二电极分别与第一列电极引线及碳纳米管层接触设置。

    四十、一种曲线长度测量装置以及曲线长度测量系统

    申请号:CN201521091984.5

    专利类型:实用新型

    发明人:邓磊 | 张凌 | 吴扬 | 魏洋 | 王佳平 | 范守善

    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曲线长度测量装置,其包括:一外壳、一光电导航传感模块、一微控制模块、一接口模块、一显示模块、一按键模块、一电源模块以及一无线通讯模块;所述光电导航传感模块、接口模块、显示模块、按键模块、电源模块以及无线通讯模块均与所述微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微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整个电路的运行。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采用该曲线长度测量装置的曲线长度测量系统。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曲线长度测量装置既使用方便,又能保证精度。

    四十一、胶带装置

    申请号:CN201820124532.X

    专利类型:实用新型

    发明人:金翔 | 巫梓鹏 | 苗文韬 | 姜开利 | 范守善

    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胶带装置,其包括:一壳体,该壳体具有一开口;一基板,该基板位于所述壳体的内部;一超顺排碳纳米管阵列,该超顺排碳纳米管阵列设置于基板上并位于壳体内部,所述超顺排碳纳米管阵列用于使一胶带从该超顺排碳纳米管阵列中连续拉出;以及至少两个胶带拉取元件,所述至少两个胶带拉取元件设置于所述基板上,并与所述超顺排碳纳米管阵列间隔设置,所述至少两个胶带拉取元件用于固定从所述超顺排碳纳米管阵列中拉取得到的胶带,并通过将该至少两个胶带拉取元件中的至少一个胶带拉取元件将胶带从所述壳体的内部通过壳体的开口拉出。

    四十二、胶带装置

    申请号:CN201820121900.5

    专利类型:实用新型

    发明人:金翔 | 巫梓鹏 | 苗文韬 | 姜开利 | 范守善

    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胶带装置,其包括:一壳体,该壳体包括上盖板及与一底板;一前侧板,一后侧板;以及两个侧板;所述上盖板可打开,所述前侧板包括一开口;一基板,所述基板位于壳体的内部;一超顺排碳纳米管阵列设置于基板上并位于壳体的内部,所述超顺排碳纳米管阵列用于使一胶带从超顺排碳纳米管阵列中连续拉出;以及至少两个胶带拉取元件,该至少两个胶带拉取元件设置于所述基板上,并与超顺排碳纳米管阵列间隔设置,所述至少两个胶带拉取元件用于固定从所述超顺排碳纳米管阵列中拉取得到的胶带,并通过将该至少两个胶带拉取元件中的至少一个胶带拉取元件将胶带从所述壳体的内部通过壳体前侧板上的开口拉出。

    四十三、基于碳纳米管结构的红外探测器及红外成像仪

    申请号:CN201922374773.7

    专利类型:实用新型

    发明人:金元浩 | 李群庆 | 范守善

    摘要:一种基于碳纳米管结构的红外探测器,其包括:一红外光吸收体,用于吸收红外光并将该红外光转化为热量;一热电元件,所述红外光吸收体设置在该热电元件上;一电信号检测器,用于检测所述热电元件的电学性能的变化;所述红外光吸收体包括一碳纳米管结构,该碳纳米管结构包括一第一层碳纳米管拉膜、一第二层碳纳米管拉膜和一第三层碳纳米管拉膜,所述第一层碳纳米管拉膜、第二层碳纳米管拉膜和第三层碳纳米管拉膜层叠设置,所述第一层碳纳米管拉膜、第二层碳纳米管拉膜和第三层碳纳米管拉膜包括多个在碳纳米管的延伸方向上首尾相连且沿同一方向延伸的碳纳米管,所述第一层碳纳米管拉膜和所述第二层碳纳米管拉膜中碳纳米管的延伸方向形成42度至48度的夹角。

    四十四、基于碳纳米管结构的红外隐身布料及红外隐身衣服

    申请号:CN201922374740.2

    专利类型:实用新型

    发明人:金元浩 | 李群庆 | 范守善

    摘要:一种基于碳纳米管结构的红外隐身布料,其包括:一布料衬底;一红外光吸收体,该红外光吸收体设置在所述布料衬底上;所述红外光吸收体包括一碳纳米管结构,该碳纳米管结构包括一第一层碳纳米管拉膜、一第二层碳纳米管拉膜和一第三层碳纳米管拉膜,所述第一层碳纳米管拉膜、第二层碳纳米管拉膜和第三层碳纳米管拉膜层叠设置,所述第一层碳纳米管拉膜、第二层碳纳米管拉膜和第三层碳纳米管拉膜中的每一层包括多个碳纳米管首尾相连且基本沿同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层碳纳米管拉膜和所述第二层碳纳米管拉膜中碳纳米管的延伸方向形成42度至48度的夹角,所述第一层碳纳米管拉膜和所述第三层碳纳米管拉膜中的碳纳米管的延伸方向形成84度至96度的夹角。

    四十五、热界面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申请号:CN200510035752.2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吴扬 | 黄华 | 刘长洪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热界面材料,其包括:多个碳纳米管;填充于所述多个碳纳米管之间的聚合物材料;以及至少一个与所述多个碳纳米管末端相连的热流收集极。所述热流收集极可减小所述碳纳米管与散热器或发热元件表面之间的接触热阻,有利于更好的发挥碳纳米管的导热特性。本发明还提供所述热界面材料的制备方法。

    四十六、热界面材料

    申请号:CN200610060341.3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宋鹏程 | 刘长洪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热界面材料,包含基底材料和分散在基底材料中的若干碳纳米管。所述的碳纳米管的平均长度为600~2000纳米,且其至少一末端为开口状。

    四十七、热界面材料制备方法

    申请号:CN200610060342.8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宋鹏程 | 刘长洪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热界面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一)提供一定量的碳纳米管及液态基底材料;(二)将碳纳米管球磨4小时以上,球磨后碳纳米管的平均长度为600~2000纳米且其至少一末端呈开口状;以及(三)将球磨后的碳纳米管与液态基底材料混合并使二者形成固态进而得到热界面材料。

    四十八、碳纳米管复合热界面材料的制备方法

    申请号:CN200710076044.2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LIU CHANGHONG | YAO YUAN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碳纳米管复合热界面材料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提供一基底,其上形成有碳纳米管阵列;将熔化的第一填充材料填充入碳纳米管阵列的空隙中,该第一填充材料为石蜡,凝固第一填充材料与碳纳米管阵列得到第一复合材料;提供一第二填充材料,该第二填充材料为金属材料,第二填充材料的熔点高于第一填充材料的熔点,将熔化的第二填充材料注入到第一复合材料的表面,待第一填充材料被熔化的第二填充材料完全熔化,第二填充材料排挤第一填充材料而使得第一填充材料从碳纳米管阵列的空隙中流出后,凝固第二填充材料与碳纳米管阵列,从而得到由碳纳米管与第二填充材料复合的碳纳米管复合热界面材料。

    四十九、热界面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具有该热界面材料的封装体

    申请号:CN200710076011.8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姚湲 | 姜开利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热界面材料,其包括碳纳米管阵列及分散于碳纳米管阵列空隙中的散热基体,所述碳纳米管阵列中的每根碳纳米管表面与散热基体之间具有一浸润膜,该浸润膜的材料选自镍、钯、铬、钛、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金属所形成的合金。另外,本发明还涉及热界面材料的制备方法,以及一种具有该热界面材料的封装体。

    五十、碳纳米管复合热界面材料的制备方法

    申请号:CN200910127345.2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廖运鑫 | 姚湲 | 张长生 | 白先声 | 姜开利 | 刘长洪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碳纳米管复合热界面材料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提供一碳纳米管阵列形成于一基底;将低熔点金属通过一输送装置置于所述碳纳米管阵列上方;以及加热所述低熔点金属及碳纳米管阵列,使所述低熔点金属熔化后与所述碳纳米管阵列复合,从而得到碳纳米管复合热界面材料。

    五十一、碳纳米管阵列复合导热片及其制备方法

    申请号:CN200710076571.3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罗春香 | 刘亮 | 姜开利 | 刘长洪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碳纳米管阵列复合导热片,该碳纳米管阵列复合导热片包括多个碳纳米管和高分子材料。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碳纳米管阵列复合导热片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提供一形成于一基底的碳纳米管阵列和一高分子前驱体溶液;将上述两种物质混合,形成一高分子前驱体/碳纳米管阵列混合体;沿着平行于基底的方向挤压上述混合体,形成一高分子前驱体/高密度碳纳米管阵列混合体;聚合上述混合体中的高分子前驱体,形成高密度碳纳米管阵列复合材料;对该高密度碳纳米管阵列复合材料进行切片,从而形成碳纳米管阵列复合导热片。本发明的碳纳米管阵列复合导热片具有优异的导热性能,可广泛地应用于导热领域。

    五十二、热界面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申请号:CN200710124249.3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刘长洪 | 李洪江 | 范守善

    摘要:一种热界面材料,其包括碳纳米管阵列,其中该热界面材料进一步包括石墨化的碳和含铁元素的固体化合物,该石墨化的碳与含铁元素的固体化合物填充于碳纳米管阵列的间隙内。一种热界面材料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提供一碳纳米管阵列形成于基底上;提供一含有有机物和铁离子的水溶液,使用该水溶液浸润上述碳纳米管阵列;处理上述浸润后的碳纳米管阵列,使碳纳米管阵列间隙内的铁离子沉积,在保护气体中加热上述处理后的碳纳米管阵列。

    五十三、散热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申请号:CN200810068460.2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范守善 | 姜开利 | 刘长洪 | 刘亮

    摘要:一种散热结构,该散热结构固定设置于一发热元件表面,其中,该散热结构包括一图形化的碳纳米管阵列与一固定层,该散热结构通过该固定层固定于该发热元件上,所述图形化的碳纳米管阵列包括多个碳纳米管,该多个碳纳米管暴露出固定层的长度不相等,形成预定图形。一种散热结构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提供一发热元件,该发热元件具有一表面;设置一熔融态固定层于发热元件的表面;制备一碳纳米管阵列形成于一基底,该碳纳米管阵列具有一第一端及与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第二端与基底连接;将上述碳纳米管阵列的第一端插入该固定层中,冷却该固定层至其凝固;除去碳纳米管阵列的基底;以及将碳纳米管阵列图形化,在发热元件的表面上形成一散热结构。

    五十四、热界面材料的制备方法

    申请号:CN200910105874.2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DAI FENGWEI | LIU CHANGHONG | WANG YOUSEN | WANG JICUN | YAO YUAN | ZHANG HUILING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热界面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下列步骤:提供一形成于一基底的碳纳米管阵列,该碳纳米管阵列包括多个垂直于所述基底的表面的碳纳米管;挤压处理所述碳纳米管阵列,使碳纳米管阵列中外围的碳纳米管向中心靠聚并相对于基底的表面倾斜;提供一液态基体材料,使该液态基体材料与处理后的碳纳米管阵列复合;以及固化所述液态的基体材料,形成一热界面材料。

    五十五、碳纳米管散热器的制备装置及方法

    申请号:CN200910189820.9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YAO YUAN | DAI FENGWEI | JIANG KAILI | LIU ZHANGHONG | LIU LIANG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备碳纳米管散热器的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提供一基板;于所述基板上沿同一方向生长若干第一碳纳米管及若干第二碳纳米管,其中第一碳纳米管的自由端与第二碳纳米管的自由端具有一高度差;提供一第一基底及一第二基底,将距离基板较远的第一碳纳米管的自由端固定于所述第一基底中;将自由端固定于第一基底中的第一碳纳米管从基板上去除,使其独立地形成于所述第一基底上从而得到一第一碳纳米管散热器;将第二碳纳米管的自由端固定于所述第二基底中;将自由端固定于第二基底中的第二碳纳米管从基板上去除,使其独立地形成于所述第二基底上从而得到一第二碳纳米管散热器。

    五十六、热界面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申请号:CN200910104954.6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FAN SHOUSHAN | YAO YUAN

    摘要:一种热界面材料,其包括一碳纳米管阵列及设置于该碳纳米管阵列至少一端的基体,其中,所述热界面材料进一步包括分布于所述基体中的多个导热粒子,该多个导热粒子与上述碳纳米管阵列相接触。本发明提供的热界面材料具有接触热阻小,导热率高的特点。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制备上述热界面材料的方法。

    五十七、热界面材料及该热界面材料的使用方法

    申请号:CN200810241850.5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汪友森 | 姚湲 | 戴风伟 | 王继存 | 张慧玲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热界面材料,用于将一热源上的热量传递给一散热装置。所述热源具有一使所述热源不至于过热损坏的保护温度,所述热界面材料位于热源与散热装置之间。所述热界面材料包括一柔性基体及至少一填充在所述柔性基体中的第一导热颗粒。所述第一导热颗粒在熔融前的粒径小于100纳米,且该第一导热颗粒在熔融前的熔点小于所述保护温度。所述第一导热颗粒在熔融后的粒径大于100纳米,且该第一导热颗粒在熔融后的熔点大于所述保护温度。本发明还涉及一种该热界面材料的使用方法。

    五十八、热界面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申请号:CN200910107740.4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戴风伟 | 姚湲 | 汪友森 | 王继存 | 张慧玲

    摘要:一种热界面材料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提供一形成有图形化的碳纳米管阵列的基底,所述图形化的碳纳米管阵列包括多个碳纳米管子阵列,各个相邻的子阵列之间存在第一间隙;提供一模具,将所述形成有图形化的碳纳米管阵列的基底放置于所述模具中;提供低熔点金属纳米颗粒,将该低熔点金属纳米颗粒填充入所述图形化的碳纳米管阵列中;熔化所述低熔点金属纳米颗粒为液态低熔点金属,使所述液态低熔点金属与图形化的碳纳米管阵列结合,从而在所述基底上形成一复合材料;以及将所述复合材料与基底分离。本发明还提供采用该热界面材料的制备方法制备的热界面材料。该热界面材料的制备方法简单易行,成本较低,该热界面材料导热性能好,导热效率高。

    五十九、散热结构及使用该散热结构的散热系统

    申请号:CN200910109568.6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刘长洪 | 李庆威 | 范守善

    摘要:一种散热结构,其包括一热界面材料,该热界面材料包括一基体以及分散于该基体中的多个碳纳米管,该基体具有相对设置的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其中,所述热界面材料至少一表面进一步设置有一过渡层,该过渡层的厚度为1纳米至100纳米,且该过渡层与该热界面材料中的碳纳米管接触。本发明提供的散热结构具有界面接触热阻小,散热效率高的特点。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使用上述散热结构的散热系统。

    六十、热界面材料,具该热界面材料的电子装置及制备方法

    申请号:CN200910107591.1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汪友森 | 姚湲 | 戴风伟 | 王继存 | 张慧玲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热界面材料,其包括一柔性基体及多个复合导热颗粒分布于该柔性基体中。该复合导热颗粒包括一第一金属颗粒及至少一碳纳米管复合在该第一金属颗粒中。本发明提供的热介面材料,由所述多个复合导热颗粒相互搭接而形成的导热通道,具有较短的热传递路径;且,由于复合导热颗粒具有较大的粒径,相互搭接的复合导热颗粒之间的热阻较小。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具该热界面材料的电子装置及该电子装置的制备方法。

    六十一、一种热界面材料及其制造方法

    申请号:CN02152003.8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范守善 | 刘保罗 | 黄华 | 李永德

    摘要:本发明是关于一种热界面材料,该热界面材料包括一聚合物材料和分布于该聚合物材料中的碳纳米管阵列,该碳纳米管阵列在垂直热界面材料方向形成导热通道,得到导热系数极高的热界面材料。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了该热界面材料的制造方法。

    六十二、散热结构及应用该散热结构的电子设备

    申请号:CN201110432703.8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张凌 | 刘长洪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散热结构,包括一第一碳纳米管层和一金属网格层,该第一碳纳米管层与该金属网格层层叠设置,该第一碳纳米管层具有一第一表面以及一与该第一表面间隔相对的第二表面,其中,所述第一碳纳米管层包括至少一碳纳米管纸。该散热结构具有重量轻、体积小、散热性能好、能够定向散热的优点。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应用上述散热结构的电子设备。

    六十三、散热结构及应用该散热结构的电子设备

    申请号:CN201110432708.0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张凌 | 刘长洪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散热结构,包括一第一碳纳米管层,该第一碳纳米管层具有一第一表面以及与该第一表面间隔相对的第二表面,其中,所述第一碳纳米管层包括至少一碳纳米管纸,该碳纳米管纸的密度在0.3克每立方厘米至1.4克每立方厘米之间。该散热结构具有重量轻、体积小、散热性能好、能够定向散热的优点。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应用上述散热结构的电子设备。

    六十四、一种热界面材料及其制造方法

    申请号:CN200410026778.6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黄华 | 刘长洪 | 范守善

    摘要:一种热界面材料,其包括一高分子材料以及分布在该高分子材料中的多个碳纳米管,该热界面材料形成有一第一表面及相对于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该碳纳米管两端开口,在该高分子材料中均匀分布并且沿热界面材料的第一表面向第二表面延伸。本发明还提供此种热界面材料的制造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提供一碳纳米管阵列;将碳纳米管阵列浸润于液相高分子体系;使液相高分子体系转化为固相,生成分布有碳纳米管的高分子复合材料;在碳纳米管阵列预定高度,并沿垂直碳纳米管阵列轴向的方向切割该高分子复合材料,去除碳纳米管阵列顶端的高分子材料并使得碳纳米管尖端开口;按照预定厚度切割上述高分子复合材料,形成热界面材料。

    六十五、一种热界面材料及其制造方法

    申请号:CN200410026846.9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黄华 | 刘长洪 | 范守善

    摘要:一种热界面材料,其包括一高分子材料以及分布于该高分子材料中的多个碳纳米管,该热界面材料形成有一第一表面及相对于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该碳纳米管两端开口,在该高分子材料中均匀分布且沿热界面材料的第一表面向第二表面延伸并分别伸出两表面形成两弯曲。本发明还提供此种热界面材料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提供一碳纳米管阵列;将碳纳米管阵列浸润于熔融态高分子;固化该熔融态高分子,生成分布有碳纳米管的高分子复合材料;按照预定厚度切割上述高分子复合材料,形成热界面材料。

    六十六、一种温控电池模组

    申请号:CN201520510835.1

    专利类型:实用新型

    发明人:张凌 | 吴扬 | 刘长洪 | 王佳平 | 姜开利 | 范守善

    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温控电池模组,其包括:多个电池单元以及设置于该多个电池单元表面的温度控制装置,其中,该温度控制装置包括至少一设置于该多个电池单元表面的碳纳米管层,所述碳纳米管层包括一碳纳米管纸,且该碳纳米管纸的密度在0.3克每立方厘米至1.4克每立方厘米之间。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温控电池模组的碳纳米管层可以有效将多热电池单元的热量散发或传导至其它电池单元,从而可以有效控制电池模组内电池的温度。

    六十七、具有新型散热结构的手持电子设备

    申请号:CN201520658313.6

    专利类型:实用新型

    发明人:张凌 | 吴扬 | 刘长洪 | 王佳平 | 姜开利 | 范守善

    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新型散热结构的手持电子设备,其包括屏幕前面板、元件层、散热层、电池及背壳,所述背壳和所述屏幕前面板形成一容纳空间容纳所述元件层、所述散热层及所述电池;所述屏幕前面板、所述元件层、电池及背壳依序层叠设置,所述散热层为包括一个或多个碳纳米管纸,并设置于所述元件层及所述电池之间导出元件层之热量。本实用新型的具有新型散热结构的手持电子设备能够提高手持电子设备的性能,改善用户体验。

    六十八、热界面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申请号:CN200510033746.3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刘长洪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热界面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热界面材料包括一聚合物相变材料载体,添加于聚合物相变材料载体中的添加剂,所述添加剂用于改善载体材料的柔韧性和稳定性,及调节载体材料的相变温度,以及分散在载体中的碳纳米管,其中至少一部分碳纳米管的一端露出载体,所述碳纳米管在该热界面材料中的含量是0.1~5wt%,所述聚合物相变材料的熔融相变点在50~60℃之间。该热界面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下列步骤:提供一定量的碳纳米管,一定量的聚合物相变材料以及一定量的添加剂;将聚合物相变材料及添加剂一起加热至熔融状态形成混合物;将碳纳米管加入上述混合物中并使其分散;固化,切片形成产品。该制备方法没有引入复杂昂贵的加工工艺,可大规模生产热界面材料,成本低,且确保部分碳纳米管一端露出载体,导热性能好。该热界面材料可广泛用于半导体器件散热技术中。

    六十九、热界面材料及其制造方法

    申请号:CN200510033840.9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黄华 | 吴扬 | 刘长洪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热界面材料,其包括一基体以及分散在基体中的多个碳纳米管,所述基体包括一第一表面和相对于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所述多个碳纳米管分别从基体的第一表面延伸至第二表面,且多个碳纳米管从至少一表面伸出,所述至少一表面形成有相变材料层。本发明所提供的热界面材料包括多个碳纳米管,且多个碳纳米管至少一端伸出基体,可在导热界面形成一定向导热通道,极大地减小导热界面间热阻;并利用一相变材料,进一步减小导热界面的热阻,提高热界面材料的导热效率。

    七十、热界面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申请号:CN200510033841.3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黄华 | 吴扬 | 刘长洪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热界面材料,其包括:一聚合物材料以及分布于该聚合物材料中的多个碳纳米管,该热界面材料形成有一第一表面及相对于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所述多个碳纳米管两端分别伸出所述热界面材料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本发明还提供所述热界面材料的制备方法。

    七十一、热界面材料制备方法

    申请号:CN200510034239.1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黄华 | 吴扬 | 刘长洪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热界面材料制备方法,其包括:提供一碳纳米管阵列;用相变材料填充所述碳纳米管阵列的间隙,形成复合相变材料;沿与所述碳纳米管阵列相交的方向将所述复合相变材料切割成预定厚度的切片;将所述复合相变材料切片加热至所述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以上,使所述碳纳米管阵列的两端从所述相变材料中露出后,冷却所述复合相变材料切片形成热界面材料。

    七十二、热界面材料及其制造方法

    申请号:CN200510034237.2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黄华 | 刘长洪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热界面材料,其包括一基体以及分散在基体中的多个碳纳米管,所述基体包括一第一表面和相对于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所述多个碳纳米管分别从基体的第一表面延伸至第二表面,且多个碳纳米管从至少一表面伸出,所述碳纳米管伸出的表面形成有相变材料层,该伸出部弹性弯曲在相变材料层中。本发明还提供上述热界面材料的制造方法。本发明所提供的热界面材料中多个碳纳米管至少一末端弹性弯曲在相变材料中,其使用时产生回弹,可以在与其接触的表面间施加局部压强,提供更好的热界面接触,以降低热阻。因而,即使在低封装压力时,也能获得界面热阻小,导热效率高的热界面材料。

    七十三、太阳能电池

    申请号:CN200810065797.8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孙海林 | 姜开利 | 李群庆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太阳能电池,该太阳能电池包括一背电极、一硅片衬底、一掺杂硅层和一上电极。所述背电极设置于所述硅片衬底的下表面,且与该硅片衬底表面欧姆接触。所述硅片衬底的上表面形成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凹孔。所述掺杂硅层形成于所述凹孔的内表面。所述上电极设置于所述硅片衬底的上表面。该上电极包括一碳纳米管结构。

    七十四、太阳能电池

    申请号:CN200810066508.6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孙海林 | 姜开利 | 李群庆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太阳能电池,该太阳能电池包括一背电极、一单晶硅衬底和一碳纳米管结构。所述背电极设置于所述单晶硅衬底的下表面,且与该单晶硅衬底的下表面欧姆接触。所述碳纳米管结构设置于所述单晶硅衬底的上表面,且与该单晶硅衬底的上表面接触。该碳纳米管结构包括多个有序排列的碳纳米管。

    七十五、太阳能电池

    申请号:CN200810066509.0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孙海林 | 姜开利 | 李群庆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太阳能电池,该太阳能电池包括一背电极、一多晶硅衬底和一碳纳米管结构。所述背电极设置于所述多晶硅衬底的下表面,且与该多晶硅衬底的下表面欧姆接触。所述碳纳米管结构设置于所述多晶硅衬底的上表面,且与该多晶硅衬底的上表面接触。

    七十六、太阳能电池

    申请号:CN200810066750.3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孙海林 | 姜开利 | 李群庆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太阳能电池,该太阳能电池包括一背电极、一硅片衬底、一本征隧道层和一碳纳米管结构。所述硅片衬底包括相对设置的一第一表面和一第二表面。所述背电极设置于所述硅片衬底的第一表面,且与该硅片衬底的第一表面欧姆接触。所述本征隧道层设置于所述硅片衬底的第二表面,且与该硅片衬底的第二表面接触。所述碳纳米管结构设置于所述本征隧道层的表面,且与该本征隧道层的表面接触。

    七十七、太阳能电池

    申请号:CN200810066749.0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孙海林 | 姜开利 | 李群庆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太阳能电池,该太阳能电池包括一背电极、一硅片衬底、一掺杂硅层和一上电极。所述硅片衬底包括相对设置的一第一表面和一第二表面。所述背电极设置于所述硅片衬底的第一表面,且与该硅片衬底第一表面欧姆接触。所述硅片衬底的第二表面设置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凹孔。所述掺杂硅层形成于所述硅片衬底第二表面的凹孔的内表面。所述上电极设置于所述硅片衬底的第二表面。该上电极包括一碳纳米管复合结构,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包括一碳纳米管结构和大量均匀分布于该碳纳米管结构中的金属颗粒。

    七十八、热电转换材料

    申请号:CN200910108234.7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孟垂舟 | 刘长洪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柔性,且热电转换效率较高的热电转换材料,所述热电转换材料包括一碳纳米管结构及一导电聚合物层。该碳纳米管结构包括多个碳纳米管,所述导电聚合物层包覆在所述碳纳米管的表面。

    七十九、光电转换装置

    申请号:CN201010209902.8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胡春华 | 刘长洪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光电转换装置。该光电转换装置包括至少一光电转换模组,该光电转换模组包括:一第一光电转换元件;以及一第二光电转换元件;其中,该第一光电转换元件包括一第一光照区域及一第一非光照区域,所述第二光电转换元件包括一第二光照区域及一第二非光照区域,所述第一光照区域与第二光照区域电连接。

    八十、太阳能蓄电系统及太阳能供电系统

    申请号:CN201010612466.9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刘志祥 | 王诚 | 毛宗强

    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太阳能蓄电系统,其包括:多个相互串联的太阳能蓄电模块,该每个太阳能蓄电模块包括:一锂离子电池单元,该锂离子电池单元包括一锂离子电池或相互并联的多个锂离子电池;及一用于向所述锂离子电池单元充电的太阳能电池单元,该太阳能电池单元包括至少一太阳能电池;其中,该太阳能蓄电模块进一步包括一用于控制所述锂离子电池单元进行充电和放电、并分别与所述太阳能电池单元和所述锂离子电池单元电连接的电池管理单元。本发明也提供一种太阳能供电系统,其包括多个相互并联的上述太阳能蓄电系统。

    八十一、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申请号:CN201010589786.7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朱振东 | 李群庆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太阳能电池,包括:一背电极、一硅片衬底、一掺杂硅层以及一上电极。其中,所述硅片衬底包括一第一表面以及与该第一表面相对设置的一第二表面,所述硅片衬底的第二表面设置有多个阶梯状的三维纳米结构;所述背电极设置于所述硅片衬底的第一表面,并与该第一表面欧姆接触;所述掺杂硅层形成于所述三维纳米结构的表面以及相邻三维纳米结构之间的硅片衬底的第二表面;所述上电极设置于所述掺杂硅层的至少部分表面。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所述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方法。

    八十二、太阳能电池组

    申请号:CN201110408591.2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金元浩 | 李群庆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太阳能电池组,其包括至少两个电池单元,该每个电池单元包括:并排且接触设置的一第一电极层、一P型硅层、一N型硅层及一第二电极层,该P型硅层与该N型硅层接触并形成一P‑N结区,所述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分开设置于所述P‑N结区外侧,其中,所述至少两个电池单元的上述各层沿一直线连续设置成一排构成一整体结构,设定所述直线的延伸方向为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为第二方向,每个电池单元具有一受光端面且每个电池单元的受光端面均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至少两个电池单元的相邻两个电池单元的相同的电极层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并排接触设置。

    八十三、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方法

    申请号:CN201110450133.5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金元浩 | 李群庆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步骤a,提供P-N结单元预制体,其包括层叠且接触设置的一第一硅层及一第二硅层,所述P-N结单元预制体具有相对的一第一表面和一第四表面;步骤b,所述P-N结单元预制体的,所述第一表面形成一第一电极层及所述第四表面形成一第二电极层,以形成电池单元预制体;步骤c,沿上述各层的层叠方向切割所述电池单元预制体,得到至少一矩形第一电池单元和多个第二电池单元,每一所述第二电池单元具有一连续的曲面。本发明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方法有效利用原材料,并且制备得到的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高。

    八十四、太阳能电池

    申请号:CN201110450096.8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金元浩 | 李群庆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太阳能电池,其包括:至少一电池单元,每一电池单元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一第一电极层、一P型硅层、一N型硅层及一第二电极层,该P型硅层与该N型硅层接触并在接触区域形成一P-N结区,其中,所述每一电池单元的与P型硅层与N型硅层相接触的界面相交的表面为受光端面,且所述受光端面为曲面。本发明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高。

    八十五、太阳能电池

    申请号:CN201110450263.9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金元浩 | 李群庆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太阳能电池,其包括:至少一电池单元,每一电池单元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一第一电极、一P型硅层、一N型硅层及一第二电极,该P型硅层与该N型硅层接触并在接触区域形成一P-N结区,其中,所述每一电池单元具有相对的一第一侧面和一第二侧面,分别与P型硅层和N型硅层的接触界面相交,所述第一侧面为受光端面,且为曲面,所述第二侧面设置有反射元件。本发明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高。

    八十六、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方法

    申请号:CN201110421935.3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金元浩 | 李群庆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步骤a,提供M个P-N结单元预制体,M大于等于2,每个P-N结单元预制体包括层叠且接触设置的一第一硅层基材以及一第二硅层基材;步骤b,形成一内电极于所述M个P-N结单元预制体中的相邻两个P-N结单元预制体之间,所述内电极中至少一个内电极包括一碳纳米管阵列,以得到M个P-N结单元结构体;以及步骤c,将所述M个P-N结单元结构体由第一个至第M个P-N结单元结构体依次沿一直线层叠并排结合,使每相邻的两个P-N结单元预制体通过一个内电极连接在一起。本发明制备的太阳能电池具有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

    八十七、太阳能电池

    申请号:CN201110422190.2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金元浩 | 李群庆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太阳能电池,其包括:M个沿一直线连续并排且串联连接的P-N结单元、M-1个内电极、一第一收集电极以及一第二收集电极,其中M大于等于2,所述M个P-N结单元依次为第一个P-N结单元至第M个P-N结单元,每相邻两个P-N结单元之间设置有一内电极,所述第一收集电极及第二收集电极分离设置于串联连接的所述M个P-N结单元的外侧,所述M-1个内电极中至少一个内电极包括一碳纳米管阵列,所述碳纳米管阵列包括大致平行的多个碳纳米管,该多个碳纳米管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相邻的两个P-N结单元,所述太阳能电池具有一受光端面,该受光端面平行于所述直线。本发明提供的太阳能电池具有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

    八十八、太阳能电池

    申请号:CN201110424624.2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金元浩 | 李群庆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太阳能电池,其包括:M个沿一直线连续并排且串联连接的P-N结单元、M-1个内电极、一第一收集电极以及一第二收集电极,其中M大于等于2,所述M个P-N结单元依次为第一个P-N结单元至第M个P-N结单元,每相邻两个P-N结单元之间设置有一内电极,所述第一收集电极及第二收集电极分离设置于串联连接的所述M个P-N结单元的外侧,所述M-1个内电极中至少一个内电极包括一碳纳米管阵列,所述碳纳米管阵列包括大致平行的多个碳纳米管,该多个碳纳米管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相邻的两个P-N结单元,所述太阳能电池具有一受光端面,该受光端面平行于所述直线。本发明提供的太阳能电池具有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

    八十九、太阳能电池组

    申请号:CN201110434852.8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李群庆 | 金元浩 | 范守善

    摘要:一种太阳能电池组,其包括:多个电池单元,每个电池单元均包括依次并排且接触设置的一第一电极层、一P型硅层、一N型硅层及一第二电极层,该P型硅层与该N型硅层接触并形成一P-N结区,每个电池单元的上述各层沿一直线连续设置成一排,所述电池单元具有一表面平行于该直线,且该表面为该太阳能电池每个电池单元的直接接受外界光线入射的受光端面;以及一绝缘基座,该绝缘基座的一表面设置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凹槽,所述多个凹槽中的每个凹槽内均设置有至少一个电池单元。该太阳能电池组具有较好的光电转换效率。

    九十、太阳能电池组

    申请号:CN201110436116.6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李群庆 | 金元浩 | 范守善

    摘要:一种太阳能电池组,其包括:多个电池单元,每个电池单元均包括依次并排且接触设置的一第一电极层、一P型硅层、一N型硅层及一第二电极层,该P型硅层与该N型硅层接触并形成一P-N结区,所述多个电池单元相互电连接,每个电池单元的上述各层沿一直线连续设置成一排构成一平面结构,所述平面结构具有一表面平行于该直线,且该平面结构的表面为该太阳能电池组的每个电池单元的直接接受外界光线入射的受光端面;一绝缘基座,该绝缘基座的一表面上设置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凹槽,所述多个凹槽中的每个凹槽内设置有至少一个电池单元,所述电池单元与所述凹槽之间设置有一反射元件。该太阳能电池组具有较好的光电转换效率。

    九十一、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组及其制备方法

    申请号:CN201110380590.1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金元浩 | 李群庆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太阳能电池,其包括:依次并排且接触设置的一第一电极层、一P型硅层、一N型硅层及一第二电极层,该P型硅层与该N型硅层接触并形成一P-N结区,其中,上述各层沿一直线连续设置成一排构成一整体结构,所述整体结构具有一第一表面平行于该直线以及一与该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且该第一表面为该太阳能电池直接接受光线入射的受光端面,所述太阳能电池还包括一反射元件,所述反射元件设置于第二表面一侧。本发明也涉及一种太阳能电池组及其制备方法。

    九十二、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方法

    申请号:CN201110331458.1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朱振东 | 李群庆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提供一硅基板,所述硅基板具有一第一表面以及与该第一表面相对设置的一第二表面;在所述硅基板的第二表面设置一图案化的掩模层,所述图案化的掩模层包括多个并排延伸的条形凸起结构,相邻的条形凸起结构之间形成一沟槽,所述硅基板通过该沟槽暴露出来;刻蚀所述硅基板,使所述掩模层中相邻的多个条形凸起结构依次两两闭合,形成多个三维纳米结构预制体;去除所述掩模层,在所述硅基板的第二表面形成多个M形三维纳米结构;在所述三维纳米结构表面形成一掺杂硅层;在所述掺杂硅层的至少部分表面设置一上电极;以及设置一背电极与所述硅基板欧姆接触。

    九十三、太阳能电池

    申请号:CN201110331456.2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朱振东 | 李群庆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太阳能电池,其包括:一硅片衬底,所述硅片衬底具有一第一表面以及与该第一表面相对设置的一第二表面;多个三维纳米结构以阵列形式形成于所述硅片衬底的第二表面,且每一所述三维纳米结构包括一第一凸棱及一第二凸棱,所述第一凸棱与第二凸棱并排延伸,相邻的第一凸棱与第二凸棱之间具有一第一凹槽,相邻的三维纳米结构之间形成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深度小于第二凹槽的深度;一背电极,所述背电极设置于所述硅片衬底的第一表面,并与该第一表面欧姆接触;一掺杂硅层,所述掺杂硅层设置于所述三维纳米结构的表面;以及一上电极,所述上电极设置于所述掺杂硅层的至少部分表面。

    九十四、太阳能电池基座

    申请号:CN201110434853.2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李群庆 | 金元浩 | 范守善

    摘要:一种太阳能电池基座,其包括一绝缘基座,该绝缘基座的一表面上设置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凹槽;以及多个导电条设置于绝缘基座的所述表面,所述凹槽用于容纳太阳能电池,凹槽内的太阳能电池通过导电条电连接。本发明提供的太阳能电池基座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其可牢固承载电池单元,且可承载的电池单元的数量不限。

    九十五、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方法

    申请号:CN201110450134.X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金元浩 | 李群庆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步骤a,提供一圆柱状硅基材;步骤b,切割所述圆柱状硅基材,形成多个圆片状的硅片;步骤c,形成多个圆片状的P-N结预制体,其包括层叠且接触设置的一第一硅层及一第二硅层;步骤d,切割所述圆片状的P-N结预制体得到多个第二P-N结结构体,每一第二P-N结结构体具有一弧形面;步骤e,将所述多个第二P-N结结构体沿一直线依次设置使多个第二P-N结结构体的弧形面并排,且每相邻两个第二P-N结结构体之间形成一电极层。本发明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方法有效利用原材料,并且制备得到的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高。

    九十六、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方法

    申请号:CN201110450126.5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金元浩 | 李群庆 | 范守善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步骤a,提供一圆柱状硅基材;步骤b,切割所述圆柱状硅基材,形成多个圆片状的硅片;步骤c,对每一硅片进行掺杂形成多个圆片状的P-N结预制体;步骤d,将所述多个圆片状的P-N结预制体沿一直线间隔设置,且每相邻两个圆片状的P-N结预制体之间形成一电极层;步骤e,形成两个收集电极,形成太阳能电池母体;步骤f,沿层叠多个圆片状的P-N结预制体的方向垂直切割两次太阳能电池母体得到多个太阳能电池。本发明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方法有效利用原材料,并且制备得到的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高。

    九十七、细胞定向培养系统、细胞定向培养基板及培养定向细胞的方法

    申请号:CN200810142286.1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钟成 | 范立

    摘要:一种细胞定向培养系统,包括一基底、一培养层以及一培养液。其中,培养层设置于基底上,培养层包括至少一碳纳米管膜,碳纳米管膜包括至少一碳纳米管绳,碳纳米管绳包括复数个碳纳米管束片段,其中相邻碳纳米管束片段的端部依次相互连接,且碳纳米管束片段包括复数个平行排列的碳纳米管;培养液覆盖培养层,培养液包括至少一细胞成长因子,以促进一细胞沿所述的碳纳米管生长。另外,亦提供一种细胞定向培养基板与一种培养定向细胞的方法。藉由碳纳米管膜中平行排列的碳纳米管,种植于其上的细胞可沿碳纳米管生长而达到定向,进而应用于受损细胞的再生长,可导引细胞依寻一特定方向生长,达到细胞修复的作用。

    九十八、聚合酵素连锁反应器

    申请号:CN200910190734.X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柳鹏 | 范立 | 潜力

    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聚合酵素连锁反应器。聚合酵素连锁反应器包括一承载件、一加热装置、一第一致冷装置以及一温度控制装置。其中,承载件用以承载至少一反应溶液;加热装置用于提高所述反应溶液的温度,加热装置包括一壳体、至少一碳纳米管结构以及一电极对,碳纳米管结构及电极对容置于壳体中,电极对与碳纳米管结构电性连接;第一致冷装置用于降低所述反应溶液的温度;温度控制装置与加热装置以及第一致冷装置电性连接,控制加热装置以及第一致冷装置的作动。

    九十九、一种助听兼容性测试方法

    申请号:CN200910110161.5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高旭 | 张志军 | 冯正和 | 马迪文 | 李展 | 阎勇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助听兼容性测试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提供一助听兼容性测试一体化探头;提供一待测信号源,并确定一测试区;在所述测试区上均匀画出11条经线和11条纬线以将该测试区分成100个5*5的小区域;利用所述助听兼容性用探头的磁探头和电探头对所述11条经线与11条纬线的所有交点进行测量,并获得各点的磁场参数或电场参数;以及选取所述磁探头与电探头同时获得的磁场参数与电场参数以测试所述待测信号源的助听兼容性。

    一百、一种助听兼容性测试一体化探头

    申请号:CN200910110163.4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发明人:高旭 | 张志军 | 冯正和 | 马迪文 | 李展 | 阎勇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助听兼容性测试一体化探头,其包括一个电路板以及相互间隔设置于所述电路板上的一磁探头与一电探头。所述磁探头与电探头的几何中心的距离大于或等于10毫米且为5毫米的倍数。


    欢迎大家关注以上专利,如有合作意向,请于2025年523前联系:ottip@tsinghua.edu.cn(邮件中标明“专利展示”咨询合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