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属领域
气体传感技术、气味识别、公共安全、食品安全
二、项目介绍
1. 痛点问题
气味采集是人工嗅觉、嗅觉数据库建设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当前相关技术主要关注核心检测器,如气体传感器及其阵列的研究与开发,而气体采集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作用相对未受重视。好的气体采样器可以快速、有效的支持目标气体的收集和检测,使相关气体检测技术可以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
2. 解决方案
本成果提供了一种面向普通用户的便携式气味采集与回放一体化装置,使用者可根据应用需求,选配适当的采集手法(顶空、无线操控等)、适当容积的采样袋或其他吸附材料,通过此装置进行快速气味采集(每升气体4-5秒),并且在使用者需要播放该气味或进行气味分析时,可以通过装置逆向释放采样袋或吸附剂中储存的气体。本装置在采集用时及用户交互体验、气味回放有效性、安全性与便携性等一系列因素方面进行了重点设计。

图1. 整体结构图
3. 竞争优势分析
目前市场上同类型产品较少,相似产品如真空采样箱,但其操作复杂,体积较大,主要应用于恶臭VOCS气体等。此外,其他相关采样技术主要集中于实验室大型设备的前端进样,追求精度,但效率较低(时间久),价格昂贵,需要与精密仪器配合,不适合在实际生产、生活环境中进行简单快速的气味采集。
相比之下,本项目致力于自主研发便捷有效的采集装置,适配多种吸附或储存介质,支持一键式控制、远程控制和手持式采集,可搭载在如机器人、无人机等小型移动设备,适合在不同环境、场合进行快速气体采集和存储。
4. 市场应用前景
可应用于安全、农业、健康、环境等多个领域,如安防领域的易燃易爆痕量物质采集、环境监测领域的异味采集等。技术应用范围较为广泛,具有应用领域垂直壁垒;相关专利技术灵活性高,可以灵活组合形成新的产品思路;注重用户体验,初期承接B端项目,具有向C端转化优势。
5. 发展规划
预计1-2年内以定制化项目承接、提供解决方案为主要合作/销售模式;2-4年内形成蔬果领域、病床监测等领域的气味数据采集、气味监测产品。
6. 知识产权情况
已获得多项发明/实用新型专利。
三、合作需求
1、孵化所需资源,包括工程化、产品化所需的场地、实验条件、技术人员;
2、安防、农业、健康等应用场景对接资源。
四、团队介绍
科研团队: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嗅觉计算组,成员的专业背景包括化学、电子、材料、计算机等。
已有成果:目前已获得8项嗅觉计算相关专利,在国内外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五、联系方式
E-mail:ott@tsinghua.edu.cn
成果编号:2021139
注:转载请注明出处。